曹欢欢 青少年体质健康关系到国家繁荣、社会进步和家庭幸福,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保证。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从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到各部委联合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再到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规范及器材目录》等,可以看出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性改善。“小胖墩”“小眼镜”仍随处可见,且呈低龄化、幼龄化趋势,“近视、肥胖”等问题还未有效解决,“脊柱侧弯”又成为危害我国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杀手”。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促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共同努力。学校体育教育在有限的时间内所提供的项目或资源,难以满足所有青少年个性化的需要,家庭体育意识的培养也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因而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作为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的有力补充与延续,对于青少年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与体质健康的提升大有裨益。社区体育设施是指以方便社区成员就近健身为目的、社区规划配建的公益性体育设施,它是广大市民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近些年来,各地把建设社区体育设施作为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建设力度,加快完善全民健身基础设施;也应该看到,当前社区体育设施建设还存在供给投入不足、空间布局不够合理、体育意识缺乏等瓶颈,与青少年旺盛的体育需求矛盾较为突出,亟待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大社区青少年体育设施供给,充分满足青少年的体育需求。 一、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加大社区青少年体育设施供给 充足的经费是保证社区体育设施数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的重要保障。当前社区体育设施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扶持,很少有社会资金的补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目前社区体育有较强的行政色彩,大量服务工作是基层体育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相关人员起主导作用。而从现实来看,政府财政资金对于社区体育只能进行有限投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是加大社区青少年体育设施供给的有效路径。因此,政府部门应引导更多的企业或社会公众来对社区体育进行投资,以促进社区体育服务的良性运转。 二、将社区青少年体育设施建设纳入整体规划,有效化解设施不足问题 体育设施建设的发展程度、配套服务的好坏直接反映了社区居民的生活状态,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和软实力的具体体现,因为它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是提升幸福指数的重要载体。无论是老旧小区改造还是新小区建设,都应将社区青少年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的整体规划当中,比如,将社区附近的公共体育资源、学校体育资源、社区体育资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设计。在充分做好居民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设计方案、规划有限空间,变“你给的不是我想要的”为“我想要的你全给了”,从而有效化解青少年体育设施不足问题。可喜的是随着《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的颁布,将有更多的社区提供“15分钟健身圈”活动,“举步可达”的市民健身中心纳入整体规划当中,“社区体育+社区配套服务”复合型项目成为新社区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三、完善社区体育设施服务配套,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水平 针对社区体育设施服务配套不足的问题,社区应从青少年体育活动的需要出发,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方案,推进社区青少年体育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一方面加大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加强对社区体育的管理,使其真正能够满足青少年体育活动的需要。同时,也应重视社区青少年体育指导员的配备,可以考虑与其他社区联合培养一到两位业务素质过硬的专业体育指导员,也可以招募优秀志愿者或在校大学生来为青少年体育服务,以缓解目前社区青少年体育指导员不足的状况。目前,有的社区通过加强宣传,吸引了一些专业人士来对活动开展进行指导;也有社区通过与周边学校签订共建协议书,由学校定期选派优秀的体育教师担任指导老师;这些有益尝试都给社区青少年体育服务提供了借鉴。 四、加强青少年体育文化培育,提升“全民健身”意识 随着“双减”的不断推进和“全民健身”意识的不断提升,家长及青少年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团队精神、健身意识、社交能力的培养与社区体育密不可分,而社区体育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是否“能运动、爱运动”;加之当下疫情的常态化导致青少年活动空间相对缩小、电子产品对青少年影响日盛,让全社会更加关注青少年的健康。青少年活动范围除了学校,课余时间主要在社区内,体育锻炼要由校内“课堂”延伸到校外“空间”。社区是青少年校外活动的主要空间,体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其活动时间、活动意愿与活动效果,社区体育环境是提升青少年精气神的有效阵地。“双减”之后,青少年课后活动的时间更多了,体育锻炼热情日渐高涨。在此背景下,社区提供更多便利、安全、有趣且适合青少年活动特点的体育设施,营造“可以去、愿意去、经常去”的社区健身环境,就能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社区体育锻炼。【本文系2021年度浙江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2019068)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