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光 一、为何要提“甬学”?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等重要论断,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坚定文化自信,以文铸魂、以文化人、以文塑韵、以文兴业,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高地。要挖掘弘扬海丝文化、阳明文化、藏书文化、商帮文化、慈孝文化等优秀浙东地域文化。市委文化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赓续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根脉,像爱护眼睛一样善待历史遗存、守护城市文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厚植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 宁波是一座文脉浩荡、底蕴深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当前宁波正在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而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也唤起人们探寻宁波历史文化的兴趣,人们已经越来越关注宁波经济高速发展背后的文化动力。作为市委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宁波学”概念在学术上的支撑,“甬学”旨在对生发于四明大地上的学术思想史进行梳理,既是历史上浙东之学、浙学的余绪,彰显了宁波学人的文化自信与历史自觉,也构成了“宁波学”中最为基本、最为深沉、最为持久的思想力量。 关于“甬学”,过去尚无成说。跟蜀学、闽学、关学或者永嘉、永康、金华等历史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脉或学派相比较,“甬学”就其学术而言可从属于浙学或浙东学术。这个概念的提出,旨在凸显宁波学术与其他地域学术文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精神。通过接续四明学术道统,让四明之地学术思想能够自成体系,与蜀学、闽学、关学、湖湘学等有对话之可能性,唯有让其以独立之学名义,重塑其独特历史渊源、学派传承、学术宗旨、学派领袖、学术骨干、代表人物、学术群体等。 二、“甬学”的基本内涵 由旧地方志书上,宁波地区最早的建置自夏代算起。明代《广舆记》讲到宁波是“禹贡扬州之域,三代皆为越地,曰:甬东”。《左传》“请使吴王居甬东”,《国语·越语》“请达王甬句东”。以上文献中的甬东、甬句东,关键词都是“甬”字。对宁波自古称为“甬”的来历,三国时期的韦昭在《国语·吴语》中注释:“甬,甬江”。 “甬学”首先是地域性的,但也不能用一种单一的尺度去套,只用地域去划定某一史学流派的学术属性,它还有整体、延展、包容的特点。宁波作为浙东学术文化的重镇,萌生出以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万斯同、全祖望等学术大师为代表的明清浙东学术文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所具有的原创性思维、经世致用、博纳兼容、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品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的思想成就之一,是学术大师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文化巨匠的思想成果,在明清时期曾对宁波的社会发展起过巨大促进作用,在近现代特别是当代对宁波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积极影响。这些横跨一千五百多年的甬上知名学人和他们的代表思想体系以及经典著作,构成了宁波学术系统的主干,彰显了宁波学术思想的传承脉络。 “浙学”概念最早是由南宋大儒朱熹提出的,清代大儒全祖望在《宋元学案叙录》中也多次使用“浙学”一词概括浙江的学术源流、特色和风格。如称“浙学之盛”“浙学之中兴”“拳拳浙学之意”等。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浙东学术》中论述了“浙东之学”与“浙西之学”的异同,并分析了各自的学术渊源。他称浙东之学“多宗江西陆氏,而通经服古,绝不空言德性,故不悖于朱子之教”,称黄宗羲“上宗王、刘,下开二万,较之顾氏,源远而流长矣”。从章氏所述浙东之学的源流与特色看,浙东学术的主流是从南宋四明之学、中经明代阳明学派到明清之际的蕺山-梨洲学派,其学术特色是“宗陆(王)而不悖于朱”。因此,可以认为,浙学是“甬学”在宁波的滥觞,“甬学”是浙东学术文化或浙学在宁波的绵延和传承。 三、“甬学”的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 1、“甬学”的精神内核。在经历千百年的学术磨合过程中,“甬学”逐渐形成了宁波地区共有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是从魏晋隋唐到宋元一直绵延到明清,特别是从楼郁等北宋“庆历五先生”,杨简等“淳熙四君子”,到王应麟、方孝孺、王阳明、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邵晋涵等以不同方式和论述予以阐扬的宁波人文精神,即“经世务实、博采兼蓄、求真务实、砥砺气节、敏于躬行”。这种人文精神反映了宁波文化底蕴的深厚,不仅在宁波发展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正在成为推动当代宁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以浙东经史学术文化为重心的“甬学”,是宁波的精神财富和历史记忆,是立足宁波文化与中华文化、东亚文化及至全球文化的对话格局,结合宁波社会总体结构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再认识、再整合,推进浙东经学、史学、理学、心学及至整体浙东学术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进而为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彰显港城文化新气象、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和共同富裕先行市提供厚实文化养分。 2、“甬学”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凸显宁波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宁波作为浙东文化重镇,与金华、永康、永嘉等浙东学派以及浙西学派、湖湘学、蜀学等存在密切关联性,因此在浙东学术研究领域占有极其重要地位。二是凸显宁波地域文化的整体性。浙东学术文化与甬商文化、藏书文化、运河文化、非遗文化、佛教文化、海丝文化、诗路文化等文化形态之间也存在高度关联性。三是凸显宁波地域文化的延展性。从刘蕺山到黄梨洲,到梨洲弟子白衣修史的万季野,再到梨洲私淑弟子全谢山,再到浙东学术的殿军邵晋涵,以及定海黄式三父子、陈训慈等,脉络十分清晰。四是凸显宁波地域文化的包容性。在宁波学术传统中历来有一种多元兼容的精神,如王阳明的“折衷朱陆”思想,黄宗羲的“会众合一”主张,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作者单位:市社科院(市社科联)】 观点提示: 市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构建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宁波学”研究体系。“甬学”旨在对生发于四明大地上的学术思想史进行梳理,既是历史上浙东之学、浙学的余绪,彰显宁波学人的文化自信与历史自觉,也构成“宁波学”中最为基本、最为深沉、最为持久的思想力量,为“宁波学”提供学理上的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