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思与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1月03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化“智慧强港”建设 打造宁波舟山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宁波东部新城

    

    

    

    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指出,要唱好杭甬“双城记”,打造网络大城市,推动宁波舟山共建海洋中心城市,全面提升宁波城市能级。现阶段宁波舟山港与世界一流强港的“硬核”目标仍有差距,存在创新性人才储备不足、“智慧强港”建设支持系统薄弱、多功能一体化港口物流链和综合智慧物流服务尚未成型等问题,迫切需要以“5G+智慧+”赋能“智慧强港”建设,为宁波舟山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大驱动力。

    

    黄秀蓉 刘 培        

    

    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设数字化创新策源地

    一是加快数字化及智慧港航复合人才培养。建立人才发展规划、数据库,制定领军与特色人才专项计划,推进精准引才工程,吸引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完善梯次培育和全链条培育机制,助力涉海企业建设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二是提升人才公共服务能级。对接国际海洋科研机构,搭建海洋科技创新功能平台,打造“海洋发展”智库及研究平台联盟;立足开放与大成集智,瞄准世界海洋城市的数字化发展与科技前沿、立足国内数字化发展重大需求,深度参与长三角新一体化和数字化改革发展,对标上海数字化综合发展、杭州企业数字化经验,承接上海张江、合肥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溢出效应;提供高端研究、智库与人才支持。三是加强长三角海洋科技创新。加快甬江实验室建设,对接海洋科创中心,联动发展G60科创大走廊,推进产业研究院与上海张江国家实验室、杭州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深度合作,引进国家实验室分支机构,建立跨区域新型实验室体系,支持海洋科技领域国际合作平台建设。

    强化5G技术支撑,加速赋能“智慧强港”

    一是加快新基建和5G基站建设。以5G助力工业互联网建设,为“数字港口”提供创新基础设施。依托5G+无人机实现地形数据的全面、精准掌握,依托5G广连接实现各类设备、人员等环节入网。集约利用现有海上通信基站站址等公用设施,储备5G站点资源,搭建智慧港口数据平台及分析系统。二是加快实施海洋5G试点应用。基于5G海上远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新一代海洋5G通信技术,为海事应急实时监控预警、远程调试提供网络技术支撑;以大数据平台推进港区协同指挥、决策、监控、应急、调度、港口物流全流程协作,利用通信运营商传送5G数据,搭建船舶大数据中心;推进海路与公路、铁路联运无缝对接,实现信用等级评价、反欺诈及重点货物实时大数据跟踪。三是推进数据互联互通与交换共享。升级港口数据系统,建成港口智能管控中心,建设云端数据中心,统一港口与海关、海事等数据交互通道,打造一体港口数据信息枢纽,实现海事应用和海洋基础设施智能化“互联网+”。四是打造5G创新示范区。发展“新一代海洋通信技术”和5G业务示范应用孵化,形成5G智慧海洋产业体系,建设5G创新应用的主要策源地和世界信息通信高地。

    全力打通物流链,推进港口集疏运系统建设

    一是拓展“物联网+航运物流”产业链。适用“物流服务网络设计及海公铁智能集装箱运输综合调度系统”实现集卡的优化调配,探索港区内部集卡和特殊场景集疏运通道集卡自动驾驶示范等。二是发展“互联网+港航物流”。打造“一站式”集装箱物流电商平台,集聚港口多式联运资源、无水港及支线港网络节点优势,组建运营港口集装箱物流电商平台。推进LNG全国登陆中心建设和“交互式”口岸信息开放平台。三是优化集疏运交通与管理服务体系。推进港口集疏运大通关服务,完善24小时线上服务及一站式电子通关系统,促进一次性报关、舟山港全时段船舶装卸与仓储堆存配套服务。

    建设中枢一体化海洋中心城市大脑,推动智慧港口、智慧港航、智慧船舶、智慧海事等集成创新

    一是打造宁波舟山海洋中心“城市大脑”。以“海洋舱”为宁波舟山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亮点,促进智慧港口、智慧港航、智慧船舶、智慧海事等交叉情景汇聚与集成创新。二是建设数字产业发展引领区、数字机制创新先导区。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辐射涉海数字产业发展,建设国家数字港口创新发展试验区。三是构建数字化海洋空间治理体系。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全域数字化治理三大数字平台,建设三维数字海洋立体时空数据库,实现各类涉海数据资源汇聚、指标信息动态监测、规划成果实时更新、涉海项目实施监督。四是建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和运营绩效分析系统。提升港口整体运营绩效,提高生产运营协同效应;壮大数字产业,形成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

    构建陆海统筹发展新格局,形成“一城”引领、“三湾”协同、“六片”支撑、“四向”辐射新局面

    一是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以世界一流强港为引领,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为重点,推动陆海统筹和港产城融合发展。二是推进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协同发展,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杭州湾全面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形成万亿级涉海先进制造产业集群。三是高起点打造六大海洋经济重点片区,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前湾片区加快布局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沪杭甬海洋产业合作高地;镇海片区培育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北仑片区推进港航物流发展,构建链接全球的国际供应链体系;象山港片区打造长三角滨海休闲旅游度假胜地;象东片区推进滨海旅游业发展,建设现代化滨海新城;南湾片区发展海洋新能源,成为长三角新增长极。四是强化“沪甬北向”“沿江西向”“义甬舟西南向”“沿海南向”四方向联动。沪甬北向,深度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沿江西向,协同唱好杭甬“双城记”,打造内陆省份重要出海口;义甬舟西南向,构建义甬舟智慧物流体系,创新海洋经济辐射模式;沿海南向,共建甬舟温台临港产业带。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法学院、浙江省重点专业智库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