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思与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1月03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化应用型 高校产业学院建设

    

    

    

    郭文娟 郑文娟       

    

    建设和发展产业学院是应用型高校深度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目前,全国各地应用型高校普遍重视产业学院建设,但各地各校产业学院的建设质量参差不齐,整体来说,较为普遍存在着组织建设虚化、企业参与不够、核心资源匮乏等问题。深化应用型高校产业学院建设,需要抓住平台、课程、师资这三个关键因素。平台是基础、课程是载体、师资是保障,只有做好三者的良性运转,才能实现校企合作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性改变,推动应用型高校深度转型。

    一、平台:打造校企利益共同体

    打造校企利益共同体是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积极性的根本思路和核心举措。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推进共建、共管、共享,把产业学院真正建成校企利益共同体平台。

    一是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建设要瞄准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企业参与前期的论证、筹备等环节,有利于产业学院建设方向更准确、目标更明确。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的产业学院建设均是以企业出资捐赠的方式参与筹建。以公牛学院为例,2019年6月公牛集团向学校捐赠3000万元,并签订了校企共建公牛学院的战略合作协议,此后校企双方正式启动了公牛学院的筹建工作,就公牛学院的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师资建设等一系列的办学实际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证设计,同年9月公牛学院正式揭牌成立。二是校企共管。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教育主体作用的前提是建立鼓励企业参与的体制机制,无论是决策层还是办学层,企业的参与都必不可少。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目前六个产业学院均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长由企业负责人担任,副理事长由一名学院领导担任,产业学院班子团队由校企双方人员担任。三是资源共享。校企双方共享产业学院的师资团队、教学场地及设施、管理经验及文化等优质资源。通过共同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指导等活动,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为企业培养后备力量,通过开展合作研发、项目式教学,在推动技术成果转化的同时,为企业技术攻关提供智力支持。比如,公牛学院首届毕业生全部获得由企业行业认定颁发的“精益人才认证卡”,就业率100%,其中85%的学生就职于技术管理岗位,10%的学生已升至中层管理岗位。新海学院首届毕业生均手持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资格证,就业率100%,实现毕业即就业的无缝对接。

    二、课程:开发高质量产教融合型课程及教材

    课程是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高校的课程本身就应当强调应用性、实践性,应用型高校产业学院的课程应当在此基础上更加强调企业的参与。

    一是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教材编制和课程设计。产业学院企业参与度高不高,产教融合深不深,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就是看校企联合开发的教材或课程。校企联合开发的教材和课程有别于传统,要更加注重产业发展对人才素质培养的实际需求,教育教学对行业创新链条动态的现实呼应,更加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紧扣行业标准、生产流程和项目开发,将合作企业的实际案例、实际项目写入教材、编入课程。二是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课程教学。要围绕产业需求,设计若干课程群,每个课程群由若干企业师资和学校师资共同负责。在课程实施上,学校教师侧重理论教学,企业教师侧重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同一门课程、同一节课也可以探索“双师制”,实施“双师配合式”教学。将实践性较强的和体验式的课程直接开在企业,让真实生产线、实际工作场景进课堂,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产业现状和发展的认知度。三是规范产教融合型课程及教材制度建设。制度是根本,是保障,是开展工作的依据。要针对产业学院的课程和教材建设实际,以制度的形式规范课程的认定和教材的开发管理,激发教师推进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的积极性。

    三、师资: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型教师队伍

    高水平的产教融合型教师队伍是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应用型高校产业学院的师资队伍应当做到校企融合、双向互动。

    一是“请进来”。将行业协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纳入产业学院师资库,再通过一定的遴选和培训机制,从中选择最为适合的企业师资。在选择企业师资时既要注重实战经验,又不能忽视其作为教师的基本素质条件。二是“送出去”。将有意愿、有能力的学校师资提前派驻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在提升实践素养的同时,加深其对合作企业文化的理解,更鼓励教师能够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课堂,实施“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三是“动起来”。充分依托产业学院这一载体,加强校企师资的双向互动,通过双向互动提升产教融合型教师的水平。通过建立持续稳定的校企师资共同培训机制,打造产业学院师资成长共同体,在共同培训过程中,引导双方交流沟通、取长补短。通过建立校企师资共上一门课的机制,既发挥了双方各自的优势,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贯通,还促进了双方的共同成长。学校要通过改变考核机制、绩效分配制度、职称评审制度,鼓励和引导更多的教师参与产业学院的教育教学中,还可以创新人才选聘机制,探索实施产业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本文系市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规划课题(2022YGH063)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