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1月15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村活化,马头墙掀起“新盖头”


俯瞰十七房村。(澥浦镇供图)
扫码看视频

    

    

    

    记 者 沈孙晖

    通讯员 芦 懿 戴旭光

    

    踏着斑驳的青石板,脚步声在古巷里回荡,举目而望皆是乌石青檐马头墙,一座座镌刻历史沧桑的古宅,让人仿佛梦回明清……“村里正在修缮黄公祠古建筑,打造未来风貌场景。”在镇海澥浦镇十七房村党委书记王晓东看来,千年古村正不断活化,阔步迈向未来乡村。

    十七房村“家底”令人艳羡:这里的古宅,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且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落之一,走出了“老凤祥银楼”创始人郑熙等一批甬商。但纯木结构的古建筑,也一度是村里最大的“心病”——

    古宅原先住着村民,经过岁月洗礼,已如雪鬓霜鬟的老朽般脆弱不堪。“梁柱被白蚁蛀蚀,屋顶残破漏雨,甚至发生过火灾。”时任村党委副书记的郑剑祥心痛地说,当时的十七房就如同这些古宅,空有底蕴没有活力。

    “乡村要振兴,古村就要活化,古建筑群修缮是第一步。”村两委班子达成了共识。2007年,区镇村三级出资,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原先居住的100多户村民需要搬迁。

    但马头墙里藏着旧时光,要搬出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宅,部分村民心中不舍,甚至放出“作为郑家子孙坚决不搬”的狠话。“我们一户户上门劝说,拿出触目惊心的火灾照片给村民看,最终说服了大伙。”郑剑祥说。

    村民郑毓茂虽然搬出了后堂楼老宅,但他很快发现,马头墙依旧古韵悠悠,古宅的“筋骨”也没动,只是做了个“微创手术”:换蛀梁、铺新瓦……古建筑群按修旧如旧进行修缮。

    保护只是延寿,利用才能重生。随着开元旅业集团进驻,一间间古宅被改造为客房,房客从“原住民”变成了“四海宾”。保留原汁原味的古宅与仿古家具相得益彰,勾起了游客的乡愁。“住了一晚,感觉像回到了老家,想起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的日子。”似曾相识的回忆,让80多岁的杭州游客徐阿姨激动不已。

    古宅越“活”越年轻,十七房也通过景村一体化打造,迎来第二春。小桥流水畔,一处旧院落变成了白墙黛瓦的“临水小宅”,宅内有乡村直播间、信息发布室,展现古村新时尚;村里新建的水乡寻梦游步道纵贯南北,将沿线景观串珠成链,步道上的空中走廊春可观鸢尾、夏可赏荷莲……如今的十七房就像驻颜有术的绝代佳人,引得游客慕名前来一睹芳容。

    当年郑家出佳酿,如今深宅正浓香。古村活化唤醒了村里沉寂已久的老手艺,酿酒就是其中之一。有30余年酿酒手艺的村民陈志康办起了“酒香人家”,他酿制的糯米酒从十里八乡卖到了全国各地,成为游客的“伴手礼”。“一年用掉5000公斤糯米,增收8万元左右。”老陈脸上每道褶子都透着笑意。去年,十七房村民人均收入4.2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80余万元,今年预计增长20%。

    马头墙掀起了“新盖头”。“十七房正锚定‘主客共享、区域共富’的目标,以景村一体化邻里中心等项目为抓手,打造‘甬商传奇·水乡寻梦’为主题的农文旅融合未来乡村。”王晓东说。

    

    记者手记

    

    古村落是农业文明的结晶,寄托了许多人内心无处安放的乡愁。如何保护、活化古村落,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课题。

    保护和活化,犹如硬币的两面,应并举,“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相结合,既保留古村落的外在风貌、古朴气质,又要在室内引进现代化服务设施,形成强烈的审美对比。古村活化,就是要焕发可供观赏的物力、可供体验的魅力、可供务业的实力,使之走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