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行走基层·乡村发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岛养牛场的规模化之路


放养的牛群。(孙吉晶 摄)

    

    

    

    记者 孙吉晶

    

    吃大米草饲料、喝山泉水、吹海风,在位于象山新桥镇磨石山岛上,一群牛每天这样悠闲“生活”。

    磨石山岛气候温润,自然环境十分适宜畜牧养殖。正是因为看中了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4年前,新桥镇东溪村村民励江成立象山县小渔岛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投资建了占地13亩的海岛养牛场。

    走进养殖场,一只只状如汽车轮胎的饲料包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养殖场技术人员介绍,牛饲料的鲜料选用附近海涂里的大米草,加入适量的发酵剂后进行发酵,为牛群提供了丰盈的“绿色营养”。

    经专业机构检测,大米草富含硒、锌、碘等微量元素。然而,由于繁殖能力强,大米草带来了近海生物栖息环境破坏等问题,成为全球100种最有危害的外来物种之一。

    “大米草变成饲料,为大米草治理找到了一条出路。”励江说,这也是他当初投资办养殖场的出发点之一。

    尽管已是深秋时节,养殖场周边的海涂里,半米多高的大米草长势旺盛。励江说,大米草采用专业的机械收割,一头牛平均一天消耗大米草15公斤左右。据测算,与普通的草料相比,大米草制成的饲料每吨成本要高200元左右,但其富含的各类微量元素,却是其他草料无法相比的。

    在养殖方式上,合作社采取圈养和放养相结合。每周,工作人员将一小批牛赶到山上,让牛吹吹海风、散散步,保持愉悦的心情,三四天后带回牛圈进行养膘,一批一批轮换,保证所有的牛能接受海风的洗礼。

    扎根海岛,一年一个脚印,小渔岛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从建场时的几头牛起步,目前年存栏量达到600头,年出栏量1800头。

    在宁波,当前肉牛规模化养殖还是少数,散户养殖仍占较大比重,且多数以放养为主,延续靠天吃饭的模式,育肥周期长。反观需求市场,这几年牛肉消费量不断增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我市每年从外省调入大量肉牛。因此,产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巨大的市场需求,让励江更加坚定了扩大规模化养殖、改良肉牛品质的信心。合作社以本地黄牛种为母本,引进鲁西公牛、日本和牛,进行繁育试验。去年以来,合作社已经引进了70多头优质公牛。

    在一头肉牛中,雪花牛肉含量越高,表明其品质越好。励江告诉记者,海岛牛目前雪花牛肉含量在20%左右,远远高于普通的肉牛,但与日本和牛等优质肉牛品种相比,含量还是比较低的。这也是合作社今后努力的方向。

    眼下,小渔岛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又有了新的目标:计划投资6000万元,从周边村庄租赁近百亩闲置土地用于建设新养殖场,扩大养殖规模。

    “我们生产的牛肉逐渐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合作社去年开始盈利了。”励江欣喜地说,目前肉牛一天屠宰8头到10头,推出的“海岛犇牛”牛肉除了打入宁波、舟山、上海等地市场,还通过快递销往全国各地。

    宁波市农机畜牧中心相关人士表示,优质高档的地产牛肉在宁波还是空白,基本上依靠国外进口或外省市调入,市场发展潜力非常大。高品质肉牛养殖要着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围绕育种、饲草、养殖、屠宰、加工,形成一套规范化体系,管控好产品品质。只有形成一定规模,生产出特色明显、符合标准的产品,才能培育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高档牛肉品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