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2月09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巧手“织”富,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巧妇正聚精会神地处理手头上的活。(董惊鸿 摄)
扫码看视频

    

    

    

    记 者 董惊鸿

    通讯员 赖园园 张瑶瑶 

    

    “两片布料要对齐”“针脚留边要均匀”……位于象山贤庠镇官司塘村的笑笑针织厂,不少巧妇正在缝纫机前聚精会神地忙碌着,她们有的缝纫着U型枕套,有的处理着线头,针织厂负责人尤春娣穿梭其间,认真检查每道工序的完成情况。

    如今这种由“政府搭台、企业参与、村民唱戏”的来料加工模式日渐成熟,带动人均年增收3万余元。在官司塘村,像笑笑针织厂这样的来料加工厂有3家,吸纳中老年妇女75名,年产值近300万元。

    官司塘村妇联主席盛亚芳说:“贤庠算是象山的工业重镇,不少家庭的男人在附近厂里打工,女人就留在家里带娃,富余劳动力充足,来料加工模式的兴起很好地调动了她们的积极性,助其实现‘家门口就业’。”

    曾全身粉碎性骨折的姚春亚,几年前来到笑笑针织厂。“别的地方一听说我全身用钢板支撑着,都不敢聘用,听说尤姐这里不挑人,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应聘,现在每天上工做做缝纫和剪线头的活,一年也有3万元收入。”

    在一旁熟练操作缝纫机的屠女士原先也从事针织行业,女儿出生后,便做起了家庭主妇。现在她把老本行捡了回来,除了接送孩子上下学,空余时间就在厂里做做活,既能赚取工资又能照顾家里。

    近年来,受疫情影响,来料加工行业遭遇了些许波折,订单量下滑,致使加工点为接单只能拼命压低接单价格。为了给来料加工行业注入“强心剂”,象山县针对不同规模的来料加工点实施分档补贴制度。

    官司塘村村民姚亚源早年由绍兴新昌移民至此,随后在村里开了一个来料加工点。受员工流动、订单波动等影响,加工点一直关关停停,不成规模。

    去年,盛亚芳在与姚亚源深入交流后,不仅帮忙牵线搭桥,还告诉姚亚源镇里有相应的补助可以领取。在盛亚芳的指导对接下,姚亚源很快就拿到了5000元的专项补贴,而“新一年的补助也在申请了”。截至目前,官司塘村各加工点累计获得县里政策补助15万元。

    记者手记

    来料加工模式的兴起,促使企业将一部分技术难度不大、又需要劳动力的环节实施服务外包,进而将一个个散落乡间的来料加工点变成企业的“车间”,让有意愿、想致富的低收入村民、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实现“家门口就业”,可谓一举多得。

    在疫情的大环境下,官司塘村来料加工点积极寻求出路,以产品迭代,提升员工技术等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下步,“我村将不断整合人力、资金、技术等产业要素,打造来料加工2.0版本,实现乡村妇女就业多元化,使其在共富路上‘不掉队’。”盛亚芳表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