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2月20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种甜

    

    

    

    

    据说,镇海妙胜寺、爱登村一带曾以种植甘蔗而出名,鼎盛时期方圆几百亩田地都是甘蔗,每年秋季寒露、霜降时节,甘蔗枝繁叶茂蔚然成林,很有些规模。

    去年12月,我去妙胜寺村找种甘蔗的人,一路找寻无果,不觉到了邻村爱登,问了田间劳作的农民,说:甘蔗已经收起来了,埋在土里呢!喏,田间那个凸起的小土包,里面就是。

    蛰伏了一个冬天。今年3月,我又来到爱登村,但原先看到的那块地已经种上甘蔗,整齐的田垄上面覆盖了薄膜,甘蔗的主人已经在打理边上大棚里的西瓜了。主人问,你要看种甘蔗呀?我弟他们今天刚好在种,就在镇海大道的对面,从边上路口出去,穿过马路就是。

    我寻过去,果然找到了正在田间劳作的潘咸现、徐美芳夫妇。夫妇俩是三门人,跟大多数来镇海这边的三门人一样,租地种植瓜果蔬菜是他们的职业。除了甘蔗,他们还种葡萄、西瓜。

    吃过甘蔗,却从未看过种甘蔗。潘咸现在平整好了的田地间挖了沟垄,徐美芳在埋甘蔗的坑里挑选甘蔗种,她抽出一根,见外皮光洁新鲜、芽苞饱满,就用刀截成四五十厘米长的段落。“甘蔗芽要朝两边,如果朝下放,容易长不出来。”这似乎是这个环节的要领。犁地、挖沟、施肥、放甘蔗种,期待一场雨,然后用薄膜覆盖。地膜的作用是保湿和保温,等芽出来了以后,需将薄膜扒开一个小口子,让芽叶抽出来。

    4月22日一早,徐美芳给我发来一条短信:“我家甘蔗苗长出来了,现在田里扒洞。”她所说的“扒洞”其实就是在薄膜上挖孔,以便让芽叶自由地长出来。

    我放下手头活儿,满怀好奇地赶了过去。

    薄膜下的小苗已经长出来了,绛紫色的尖尖的芽叶似乎刚从泥土里钻出来,要用手给拨开一个口子,让苗长出来。这样的活无需多少技术,我很快就学会了。徐美芳夸我仔细,又怕我脏了手,不让我弄。她的手由于长期干农活,粗糙、皲裂,皮肤皱褶间嵌着泥土使纹路更加清晰。

    那天阳光正好,照在身上暖暖的,我们低着头在地里巡视,仿佛在寻找遗落田间的什么东西。

    女人之间总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她长我一岁,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在北方读大学,女儿已经结婚,有个可爱的小宝宝……说到开心处,徐美芳会从她巡视的那头折过来,让我看她手机里存的小宝的照片、视频,还有那个她引以为豪的从小乖巧又懂事的儿子的照片。

    潘家的几个兄弟都在这边包田种地,他们一开始在下河、敬德村一带,后来迁到妙胜、爱登这边,他们以搭在田地间的简易房为家。从三门到镇海这边已经有二十多年了,甘蔗也种了二十多年。

    由于甘蔗的芽叶出来时三三两两,萌发时间有先后,所以,这种“扒洞”的活还得再来干几次。那天临收工,徐美芳说:“我家地里的篱笆门是虚掩的,你下次什么时候想来,自己开门。”

    一般三月下种,到霜降前后收割,甘蔗的生长周期大概是八个月。在此期间,跟其他农作物一样,施肥、除虫等步骤一个都不能少。徐美芳说,中间还要修一次叶子。给甘蔗去叶皮,以保证甘蔗充分接触阳光长得又粗又壮。

    于是,我一直惦记着,生怕错过了打叶子的日子。

    6月28日,我给徐美芳发去一条信息:“徐姐,甘蔗叶子开始整修了吗?”“我在卖西瓜,一个多月没去甘蔗地了,也不知道长得怎样了。要不你先去看一下?”

    7月19日,我去骆驼新城办事,回程时走了一站路,去甘蔗地巡视了一番。甘蔗有半人多高了,叶子长得极茂盛,田垄里养了水,甘蔗生长期要保证水分供给。我发短信向徐美芳汇报,她回信说:打叶子还得一个多月。

    9月14日,第12号强台风“梅花”登陆舟山沿海,镇海也受到强风、暴雨的袭击。“甘蔗都倒了,风太大,我们在妙胜寺村大会堂里过夜。你发信息时我睡着了,醒来才看到,谢谢你的关心。”“等天气好了我要去扶甘蔗。”

    终于等来了打叶子的日子。9月20日,我赶到甘蔗地的时候,徐美芳已经钻在密密的甘蔗林里在打叶子了。打叶子有利于甘蔗充分接触阳光,变得更甜,外皮颜色更深、卖相更好。看上去甘蔗的长势不错,已经高过人头。

    伴着甘蔗叶剥落声的还有徐美芳的说笑声。儿子暑假回来了,甘蔗林里施肥、除虫等活儿都是他干的。提起儿子,她总是赞不绝口,脸上漾着笑意。儿子是这个家的希望,也是徐美芳心里的甜。

    熬过一个酷暑,转眼到了秋季,甘蔗也到了成熟的季节。

    10月30日,徐美芳说,今天有小贩来挑选甘蔗。早来的小贩可以把整片田地里最粗壮、高大、挺拔的挑走。如果整片地不论高矮、大小都起走,价格还要优惠。每根三块钱或是两块八,为了两角钱的差价,主人与小贩展开了“拉锯战”。按照往年的惯例,为防止冻伤,霜降(2022年的霜降是10月23日)前,甘蔗要全部收割埋进土里。今年气温高,又少有小贩上门,潘咸现说,还可以再养几天。

    那天,徐美芳在她的朋友圈发了一条微信:夕阳下的甘蔗林,被涂上了一层橘红色的光。我帮她拍的一个十五秒的短视频。我说写上“甘蔗成熟了”。她说:对,写上,甘蔗可以买了。她笑着说,平时都在地里干活,都不会玩这个。我用我的手机给她点了一个赞,希望今年的甘蔗能卖得好一点。

    我无法想象先前几百亩田地是如何的恢宏壮观,如今眼前这近四亩地的甘蔗已经算是这边最大的一片了。潘咸现说,以前家家户户都种甘蔗时,一天有时要接待十几拨小贩,门庭若市,现在仅仅这四亩地的甘蔗,反而少人问津。甘蔗种是自家留的,节省了很大一笔种植成本,但施肥、除虫也要耗费人力、物力,只是这么多年种下来了,不忍心就此打住。

    我到镇上几家曾经卖过甘蔗的水果店打听,询问他们要不要甘蔗。店家说,他们也很喜欢卖甘蔗,但卖甘蔗占地方,甘蔗叶子、甘蔗皮留下卫生隐患,现在城里管得严,所以不好卖。徐美芳说,城里的水果店更喜欢卖广东、广西的甘蔗,可以卖到20元到25元一根。本地甘蔗最多只能卖到10块钱一根,那些小贩用电动三轮车装了去,候在乡下的小菜场或者人多的路口。还有就是现在水果店里的水果品种丰富,人们选择余地大,再加上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养生,控制糖分的摄入量,也影响了甘蔗的销路。我则想到了另一个原因:曾经喜欢吃甘蔗的那一代人老了,啃不动甘蔗了。

    11月21日,小雪节气的前一天,我又一次见到了潘咸现的哥哥,这是我第二次见到他。潘家的几位兄弟都来了,还有一些三门的老乡来帮忙。那位妈妈引以为豪的儿子也来了,默默地扛起一捆又一捆的甘蔗。留了二十多年的甘蔗种,今年也不留了,甘蔗要在这几天全部铲割完,在寒流到来之前,它们将被低价卖给骆驼的水果批发市场。

    铲的铲,捆的捆,扛的扛……是我想要拍摄的热闹的劳动场面。唯独没有见到最该在此时此地出现的两位主角——徐美芳、潘咸现。就在一周前,潘咸现去世了。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引起腿疼,医院建议手术治疗,却在手术中意外心脏骤停。

    我看到在甘蔗地边上种下的豌豆已经发芽了,一丛丛细俏的藤蔓,在微风中摇曳成绿色的火焰,那是10月30日那天潘咸现种下的。或许,有发生,有出现,有流逝,有消失,这地上的好多东西并不以我们的意志而转移。

    “吃哇!吃甘蔗!”潘家最年长的大哥递过一根砍去了根、削去了叶梢的甘蔗,客气地招呼着。

    甘蔗清甜多汁,记得潘咸现说过,绿皮的更好吃,比紫皮的还要甜。而那股清甜,此时却阻挡不了缓缓侵入我嘴角的咸涩,越来越浓。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