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弛 昨日,宁波日报报网端“众筹新闻”栏目推出《从“杨过”到“杨康”》特别策划,请大家分享经历,笑对困难,抱团战疫,一起消除“新冠焦虑”。 派粉“carol”说:“当打开手机看到红色背景的‘单管阳性’字样时,确实“石化”了几秒。我感染后症状较轻,当然心态很重要,如果没有心理作用使然,目前可以说几乎没什么症状。” 派粉“无题”:“之前确实没做好应对,后来赶紧联系朋友给我支援了一点布洛芬。然后就是大量喝热水,泡脚帮助排汗,睡了一觉起来基本烧就退了。第二天开始头痛眼睛疼,味觉减弱,吃东西没胃口。为了抵抗病毒,早餐强迫自己吃了牛奶鸡蛋,午饭晚饭多多少少吃一些,同时服用布洛芬缓解头痛。目前除了一点干咳,基本没什么症状。” 派粉“懒海鱼”直言自己“幻阳”了,相信这也是最近很多人的心理状态。身边接触过的同事朋友纷纷发烧,总感觉自己哪哪都不舒服,幻想自己“阳”了。 派粉“阿琴”:总担心自己“阳”了,去做一个核酸,没事,还“阴”着,“心情重新又回‘阳’了”。 事实上,对于“阳”还是“不阳”,抑或是“早阳”“晚阳”,评论区的网友总体上心态平稳,更专注于当下的生活。 最后,记者也要说一句:新冠疫情发生近3年来,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严格自律,共筑起疫情防控屏障,让我们扛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为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奠定了基础。如今,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让我们保持客观理性和良好心态,继续努力,等待抗击疫情最终的胜利。 记者“思齐”: 12月14日下午,在单位做核酸前,突然感到有点发冷,心里顿时感到不妙,不会是中招了吧? 临近下班,冷得厉害,并开始变得头重脚轻。 怀疑自己被感染之后,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要家人照顾还是单独隔离?经过冷静的思考,我选择了后者。 当天晚上,尽管裹上了厚厚的被子,但由内而外散发的寒气,让我根本无法入睡,体温一路从37℃飙升到39.2℃。果断吃下一粒散利痛,身体开始冒汗,人也舒服了许多。 15日一早,短信提醒“检测结果出现异常(混管阳性)”,但我已经没有力气去做单管了。这一天除了上厕所,基本没有起床,饭是家人送来的。其间,体温反复在38.5℃上下徘徊。于是,又吃了一粒散利痛,在下半夜体温降下来以后,能入睡了。 16日,也就是发病的第三天,没有再发烧,我感觉到体力在一点一点恢复,还可以简单做点吃的。 在发病后的第四天,我通过自测抗原喜提“两道杠”。 现在想想,确定阳与不阳,除了能给身边的人一些提示外,确实意义不大。 这两天,体温已经正常,精神也在好转,除了轻微咳嗽,基本没有其他症状了。 医生朋友说,保持冷静乐观的心态也特别重要。这六天我虽然是单独隔离,但每天都和朋友、家人聊天,身体情况稍微好一点,就起来走走,晒太阳、看书,保持心情舒畅。 因为高烧过后身体消耗的水分比较多,我吃了不少橘子,有胃口的时候尽量多吃。现在看来,大概发病后第三天我开始进入恢复期。昨天是居家“自愈”的第六天,我已经可以正常工作了。 记者“宁波老吴”: 12月16日,在相对封闭的值班小间内,熬过了疫情以来最为难受的一个晚上。 晚上7点多,昏昏沉沉地睡下。两边的太阳穴处,如同套了紧箍一般,一阵阵收紧,随之而来的是头疼,两床被子也挡不住寒冷。醒来时,一看表才10点多,又昏昏睡去,才过了个把小时再次醒来。重又睡去,再次惊醒时,已是17日零点多了。 而这一次确切地说是被疼醒的,头疼欲裂,浑身酸软。被一个个梦惊起,身上的被子似乎失去了温度。 网上不断有人调侃自己得了什么“株”,从我个人经历来看,更多的是“刀片株”。 17日早上6点多,再次从梦中惊醒。下意识打开健康码,核酸结果仍是“报告未出”状态,心里顿觉不好。此时,甬派的早班同事已经上班了,不敢寒暄,草草将背包拎起,落荒而逃。 一出门才知,今天降温了!骑着小电驴,一心往回赶。此时,一边阳光漏洒,一边彤云密布、寒风刺骨。正在赶路的我,四肢冰冷,只想尽早到家。回到家,喷好消毒液,我把自己锁在书房内,裹好被子,昏昏睡去。 再一次,被手机铃声催醒。好心的同事来问,你会不会也混阳了?我们几个都是。你赶紧单管单测去。 “我可能中招了!”我无力地回道,“但愿你们没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