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拉斯谟(资料图) |
程萌 蔡亮 十五世纪下半叶,处于亚欧大陆两端的东西方文明体迎来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一位是1472年出生于中国余姚的王阳明,另一位是1467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的伊拉斯谟。生活于同一时代的两位哲人,虽相隔万里,却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作为主体的个人,他们倡导的哲学思想渗透出人文主义的智慧,遥相呼应地在东西方引领了时代变革的思潮。 一、解放思想,开启民智 人文主义(Humanism)一词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笔下的拉丁文“hamanitas”,意指崇尚人性修养或者人的价值的思想体系。当人文主义指向“以人的主体性为基础的思想”之时,王阳明和伊拉斯谟的思想传递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特质。 十五世纪明朝中叶,朱子理学逐渐退变为形式僵硬、创新匮乏的思想形态。这种学风“言益详,道益晦,析理益精,学益支离”,大大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作为变革僵化思想的响应,王阳明倡导的“心学”主张“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人人皆可成圣”等学说,强调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个人具有与生俱来的良知,表现出自得于心、解放思想的精神气质。王阳明致良知之学反躬内求,直指人心。这种人文主义的转向上承孔孟,下启民智,掀起了思维方式的解放,推动了儒学思想的发展,为之后明末清初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以李贽、焦竑、袁宏道、汤显祖、戴震等人为代表的中国人文主义启蒙思潮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欧洲正处于中世纪末尾,文艺复兴运动方兴未艾,基督教神学世界观仍占据统治地位。伊拉斯谟遍历欧洲多国,任职大学反对经院主义,逐渐成为欧洲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勇敢揭露天主教廷的腐朽本质,倡导溯源经典回归本源,主张以道德理性建构理想社会。他的思想启迪了欧洲社会一大批革新人士,包括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当时的人们甚至用“伊拉斯谟下蛋,马丁·路德孵鸡”的比喻来描述伊拉斯谟思想的深刻性。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也深受伊拉斯谟的影响,他的小说充满对现实主义的批判,他借堂吉诃德之口说出:“血统是从祖先继承,美德却是自己养成;美德自身就有价值,血统却没有。”此外,伊拉斯谟与挚友《乌托邦》的作者托马斯·莫尔,以及教育家维夫斯等人,共同推动了十五世纪、十六世纪西欧社会转型时期追求真理、德行和智慧的人文主义思潮。 二、回归本心,追求真理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就是:任何追求真理的人不会只注重外在因素,而忽视内在精神。在这一点上,王阳明和伊拉斯谟可谓精神的同路人,他们提出追求真理须得回归到自己的内心,无需借助外物或者任何中间环节。 在王阳明看来,“人心天理浑然”,人心与天理本就俨然一体,人们在追求圣人之道时,首先要认识和恢复内心固有的天理。“良知之在人心,无关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因此,抛开一个人在出身、地位和学识上的差异,只要能发挥本心,并实现个人内心和道德实践的统一,就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在经历了“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意识到格物致知之道在于“反求诸己”,而不在于“求诸万物”。他反对程朱提出的通过事物去追求真理的方法,“夫人者,天地之心。”修身不需要外在的事物,更不需要所谓的权威。“良知即天理”,致良知思想中的道德平等意识打破了人们对权威的过度依赖,这“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便是每个人“本心”的人性光芒。 就思想的革命变革性而言,伊拉斯谟虽无法与王阳明媲美,但是他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努力彰显个体内在精神的光芒,他宣称:“无论是希腊人、犹太人……为奴的、自主的,只要相信,就有一个全新的你住在你的身体里。”为了打破社会的普遍愚昧,尤其是天主教会对大众的精神控制,他主张到经典文本中寻求答案。伊拉斯谟表示其注解《圣经》、诠释经典的目的在于不偏不倚地呈现不同的观点,对于有着多种解释的注解,他把内容都予以保留,并把理解的权利交还给读者。“这种给出‘开放式’的选择,而不是提供明确结论的倾向被描述为一种典型的人文主义方法”,他的思想和实践极大地启发了后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 三、塑造灵魂,完善人格 王阳明和伊拉斯谟相信,教育是塑造人格和改造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教育观推崇道德教育和人文涵养,重视教育对儿童的启蒙价值,倡导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分别对后世东亚和欧洲的教育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万世师表”王阳明秉持“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教育观,他在《象祠记》中以“夷之民……安可以陋之?”表达了每个人都有受教育权利的思想。王阳明德性平等的思想强化了“人的可塑性”,这与孔子“有教无类”和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观一脉相承。王阳明将教育视为地方治理的头等大事,凡他所治理地区,皆兴办社学,设立书院,教化人心。他尤其重视儿童教育,注重对儿童的人格教育,他在《训蒙大意》中说:“今教童子,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鼓励儿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认为歌诗、习礼、音乐等美育、德育可以摆脱“末俗庸鄙”。提倡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只要遵循儿童天性,“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体育、劳育可以转化为教学活动。 “人文主义泰斗”伊拉斯谟提出“人并非生而为人,教而为人”的思想,他坚信唯有教育方可帮助人类脱离蒙昧,他经常在著作中使用“蒙昧者”一词,即未经教育的蒙昧之人,在他看来藐视和诋毁人文精神的言行也属于蒙昧。伊拉斯谟的教育观重视人的尊严和道德养成,一方面,“人的可教性”彰显了教育对完整人格的塑造;另一方面,“学而为人”也肯定了个体可以通过美德的追求实现自我塑造。伊拉斯谟认为儿童教育要遵循儿童天性,尤其要为儿童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师、父母、同伴、学校、家庭都是教育环境的组成部分,儿童成长过程中,这些主要角色的陪伴教育不可缺位。伊拉斯谟也提倡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鼓励将游戏活动、团队活动引入教育活动中,这样可以培养儿童的竞争意识。 (作者单位: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阳明文化创造性转化与传播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