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威(资料图) |
廖佳栋 方东华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其创立的阳明心学,主张发扬良知,注重“事上磨炼”“随事尽道”,为明清“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约翰·杜威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是美国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实用主义重视实践与行动,强调经验与效用,是美国土生土长,且占主导性地位的哲学思想。作为中美行动哲学的杰出代表,两位思想家的学说具有跨越时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探讨二者思想所传递的生活哲学、教育哲学和生命哲学,对理解中美知行观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观照现实的生活哲学 关注和改造社会现实,是阳明心学和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前者突出道德修养的现实化过程,后者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向度。 王阳明的致良知之学倡导从实处用功,在事上磨炼,所谓“良知”不为空言,对现实世界的观照成为精神世界得以澄明的最佳路径。现实关联赋予知行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特质。换言之,现实生活既是“知行合一”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此道须臾不可离,脱离生活便是“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王阳明一生反对知行割裂,阳明心学认为“格物穷理”是“心上功夫”与“事上功夫”的统一,拥抱生活世界的“必有事焉”才是“真切功夫”,解决现实世界的真实矛盾才是有用之学。王阳明不仅提倡“知行合一”的生活之道,更践行关切百姓生活的为政之道,亲民思想成为其“知行合一”政治实践的重要内容,他认为“安百姓”就是亲民,即让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杜威的实用主义,也是具有观照现实特质的生活哲学。杜威反对仅仅强调孤立的观念,主张人们的生活要将观念与行动统一起来,认为只有知行统一方能让观念产生效果,这与阳明心学“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不谋而合。身处轰轰烈烈的第二次工业化革新浪潮中,杜威反对传统的知识论,这种思想把人作为知识的旁观者而非参与体验的人,认为知识是对实在的“静态”把握或关注。在杜威看来,自工业革命以来不到一百年时间里,人类社会发生了迅速、广泛和深刻的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不仅改变了政治疆界,加速了人口的流动,也使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惯及观念受到了深刻的撼动。杜威认为,知识应该是通过个体打破局外人的身份,走进事物内部,参与“探究”活动而获得的。 二、观照个体的教育哲学 对学习者个体成长的观照,是阳明心学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共同聚焦,前者突出主体意识的发挥,后者强调教育要调动学习者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两种教育思想殊途同归,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便是两种哲学思想的结晶。 王阳明主张个体走出书斋,摆脱各种束缚手脚的因素,在实际生活中去理解世界、改良社会和创造新的生活方式。阳明心学的实践导向,驱动个体在对外部世界探索中呈现和发现内心良知,将学习的意义引向对自己生命的丰富与完善。王阳明认为,儿童教育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儿童嬉戏的天性。“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草木刚开始发芽,让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迅速发育繁茂。王阳明注重良知在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作用,致良知是个体在具体的生活中实践道德,而个体实践活动的最终指向是内心的良知。王阳明激励人人学做圣人,他说:“圣人亦是学知,众人亦是生知。”他用人与人之间的相同而非差别去激活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具有解放思想和人性的时代意义。 杜威强调的“做中学”,重点在于“做”而后“学”。与传统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思路相反,杜威主张教育的实用性和生活性,认为教育首要关注的是个体的日常生活及其可能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行”是和“学”同时发生的,并且在相互作用下协同发展。杜威的教育学说强调,个体在不断的变化和探究中改变自我认知,以适应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日益变化的社会。以“行动”推动“变”是他首要的自我更新方法,这种方法通过不断打破无端的态度和教条的东西,在教育上形成科学精神的统一。 三、观照世界的生命哲学 对个体和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是阳明心学与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又一共同特点,前者体现在根植于大众的朴素人文主义生命观,后者表现为负责任社会公民的建构主义主张。 王阳明以良知为主体的思想是经历了“百折千难”才得来的,传递出对人的生命关怀。阳明心学认为良知不仅仅与个体的生命相连,也与所处的社会和环境紧密关联。他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这种对生命的终极关怀是中华文明的人文主义,与孟子的“仁者爱人”、墨家的“兼爱”以及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等思想一脉相承。良知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道德关怀,它视天地万物同源,所以山川鸟兽草木瓦石都有其自身价值。这份观照生命的良知,继承和发扬了儒家“万物一体”的思想。冈田武彦在《崇物论》中指出致良知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大学问,不仅包含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关怀,还包含对动物、植物、宇宙的关怀”。杜维明也认为,从生态环保角度上讲,王阳明的“万物一体”是一种全面的人文思潮。 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贯穿着一种生命哲学,视每一位受教育者都是独一无二存在的个体,因而需要尊重个体生命发展的规律。“教育即生长”倡导培养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而不是去强迫儿童或青少年吸收成人的经验。杜威主张儿童是一切教育的起点、目的和中心,而教育本身就是通过创设活动、总结经验、促进本能的生长。在杜威看来,一个社会对青少年的指导,决定了青少年的未来,也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未来。因此,要实现由负责任公民建构的未来社会,就要求个体接受的教育是开放和反思的,能在道德教育的指导下,推动社会不断更新与进步。 (作者单位: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市王阳明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