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晚饭,华灯初上,朋友在微信上向我问好。我望着窗外的夜空,说,今日元宵佳节,附近好多社区在举办灯谜竞猜活动,要不,我们俩隔空也来猜一下枚子?她问:猜枚子与猜灯谜有什么区别?我说,我们北仑人称“谜语”为“枚子”,所以猜枚子就必须要猜北仑老底子的谜语。她略一思考,答应了,说,你先出题。 外面有鞭炮在砰嘭作响,我马上来了灵感:“听好了,我的第一个枚子——枚子枚子,两头缚之,砰嘭响之,耳朵扪之——打一节庆用品。”我打算一开始就难住她,不料她马上笑着回答:“不就是炮仗吗?要不要我放一个给你听听?这么简单的枚子。”紧接着她说:“听我的:细细篾,打敞笆,敞笆里头开红花——打一种用品。”这有点难度了,我一下子没有思路,要她略作提示。她说,你从前两句入手去思考,这东西说不定现在你到外面去就能看到。“细细篾”“现在外面能看到”?我忽然眼前一亮:灯笼! 又轮到我出题了。我从刚才吃过的汤圆,想出一个枚子:“石岩高,石岩低,石岩里头雪花飞——打一用具。”她停顿一会儿,问:“我家有吗?”我说,从前有的,现在也许没了。我提示她:“注意‘石岩’‘高’‘低’‘雪花’。”她思路敏捷,马上猜出来了:“磨粉用的石磨!我家小屋里还放着呢。” 不容我休息,她的反攻就来了:“后门口头一株菜,落雨落雪会朵开——打一用具。”哈,这则枚子几十年前母亲就给我猜过。“雨伞!”我大声说。 从雨伞我忽地联想到了另一个枚子:“天里一枚针,跌落无处寻——打一自然现象。”谁知她听了,并不正面回答,却说,我也给你猜一个:“天里一块豆腐,跌落闹糊——打一自然现象。”我和她一起笑起来。我说,这前一个“下雨”倒是常见,后一个“下雪”,现在难得碰到了。 这次又打了一个平手,我继续进攻:“青石板,石板青,青石板上钉铜钉——打……”我还没说完,她就抢着说:“我知道,我知道,是有星星的天空。”“哈哈,你厉害!我再来一个!”我说,“金漆屋,玻璃门,里头姑娘拉回声——打一用具。”这次,真的把她难住了。她口中念着“金漆屋”“拉回声”,就是想不出来,只好叫我说出答案。我告诉她:“这是座钟,相信当初你结婚时应该也有的。” “是的,我结婚时,座钟是有的,”她念叨着,“金漆屋,玻璃门,这倒有点像,但是,哪里有姑娘拉回声呢?什么叫拉回声呢?”我告诉她,“拉回声”本来指的是轮船拉汽笛,“回声”两字大概是从英语翻译过来的。座钟到点了,不是会敲出钟声来吗? 她点了点头,说:“现在轮到我来难难你了——暗洞洞,亮洞洞,十八个将军抬勿动。这东西,村子里大多有。” “村子里有的?”我琢磨着,“听你这意思,它不是一个小小的物件。——暗洞洞,亮洞洞……”我足足想了一分钟,还是没有思路。她来启发我了:“祝英台曾经带着梁山伯去看,里面有一男一女……”我恍然大悟:“水井!十八个将军确实抬不动,可是,这暗洞洞亮洞洞——”“这水井里的水波,不是忽明忽暗的吗?”我信服了,这个枚子确实很形象。 下面又轮到我出题:“日里悉咧索,夜里戤壁角——打一日常用品。”她一下子领会不过来:“我只听到过‘日里困晏觉,夜里做赤佬’是指老鼠,这‘日里悉咧索’……悉咧索是什么意思?”我笑着说:“那是指声音呀。”“日里会发出悉咧索的声音,夜里,戤壁……壁……对了,是不是扫帚?” 我才笑着点了点头,她马上反攻过来:“一张小眠床,困了一百个小和尚——打一日用品!”我一听,哈哈大笑:“这个我小时候母亲给我猜过,是自来火!”她也笑了:“对对对,以前叫自来火,现在叫火柴。不过,现在连火柴也难得看到了。” 我刚想给她一点回击,不料她又打过来一发炮弹:“红梗绿叶一株桃,一年开花开两遭,碰着五个小强盗,仍旧剩顶破凉帽——打一农作物。”我拊掌大笑:“这个你难不倒我!从前,我们这里种得可多了,我自己也下田去摘过——棉花,是不?”她连声夸我:“脑瓜子灵!” 一问一答间,我们度过了一个有趣的元宵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