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全军 改革工作的推进落实路径:顶层设计+基层创新 首先,在顶层设计方面:一是顶层设计改革“总体方案”,根据浙江省改革部署和要求,宁波制订了“1+6+N”的总体方案,明确了未来五年宁波数字化改革计划表和路线图,明确了全市数字化改革大思路、大方向、大框架,确保市、区(县、市)、镇乡(街道)纵向协同一体;二是顶层设计改革的“项目方案”,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机制,编制重大改革(重大应用)“一本账”,统筹各类应用集约建设;三是顶层设计改革的“技术标准”,根据省里的部署和要求,建设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IRS),构建通用化的知识库、数据仓、模型库、算法库、规则和法律库,确保各个应用可兼容、可联通;四是顶层设计改革的统筹协调机制,通过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工作专班、召开工作例会,进行统一部署推进。 其次,在基层创新方面:一是积极开展改革试点,在一些基础好、有特色、有需要的领域,进行数字化改革试点,形成了“市县一体、条抓块统”高效协同治理格局试点;二是加强基层典型推广。如“新材云创”、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人民法院在线服务、“浙里甬人大”、数字博威等5个创新成果获评2022年省数字化改革“最系列”最佳应用,评选宁波市首批省市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20个;召开数字化改革新闻发布会和典型应用演示汇报会,举办数字化改革成果展,取得了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共同提升的良好效果。 改革技术应用的实现路径:平台+大脑+应用 首先,构建了“系统+跑道”的体系架构。在浙江省“1612”体系架构下,结合本地实际,确立“6+N”的体系架构,以保证各地各部门步调一致、同向发力。“6”即党建统领整体智治、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法治五大系统和宁波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根据中央、省委和市委重大任务,“6”个系统设置了若干条跑道,加快推进核心业务数字化全覆盖;各地各部门在跑道内创新创造,谋划开发数字化应用,形成体系化规范化推进的良好态势。“N”是指其他各个职能部门的重点业务场景的数字化应用改革。 其次,构建了“平台+大脑”的数据底座。宁波按照“平台+大脑”的理念,通过市县统建模式,构建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将来自基层治理、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经济发展等领域的数据资源得以归集共享与开放,实现了“算力一体调度、安全一体监测、数据一体配置、组件一体共享、应用一体管理、端口一体集成”。区(县、市)依托市平台部署建设以应用为主的城市大脑分平台,不再单独建设区(县、市)平台。目前,平台的一体化、智能化综合评价居全省前列,已累计归集197亿条公共数据,建成36个特色专题库,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结合特色应用打造了一批为多跨应用提供智能化支撑的中枢系统——“城市大脑”“系统大脑”“领域大脑”“产业大脑”。如建设了具有宁波特色的“产业大脑”,通过“新材云创”大脑打造新材料科创高地、通过“化工产业大脑”打造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 再次,构建了“改革+应用”的多跨协同成果。围绕满足重大需求谋划多跨场景、找准改革突破口,实现开发应用与推进改革的一体融合。全市已上线运行重大应用250多个,有力推动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工作协同,有效破解一批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老大难和新问题。其中,“耕地智保”、新居民“一件事”、甬砼码、优享医护、“浙里甬人大”综合数智应用等创新成果上升为全省应用。 改革资源的整合汇集路径:党政主导+多元参与 首先,在党政主导方面: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浙江各级建立了党委“一把手”亲自抓的责任落实机制,省、市、县(市、区)成立数字化改革领导小组,宁波市委参照浙江省委做法,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有市、区(县、市)两级主要领导参加的全市数字化改革推进会,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调、执行有力的高效“执行链”。二是强化专班运作和清单管理。各地各部门各系统根据工作需要,落实“一把手”责任,组建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的实体化工作专班,设立项目推进组,细化指标体系,明确具体任务和时间节点,建立表格化、清单化、项目化管理机制。 其次,在多元参与方面:一是组建社会化的数字化改革智库,充分发挥各方才智。成立数字化改革研究院,把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专家吸纳进来,力争打造引领支撑数字化改革“智慧大脑”。二是强化政企合作,充分发挥数字经济、数字社会优势。依托宁波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等平台,加强与第三方企业合作,探索形成“政府出资建设+企业运营”“政府主管+国有企业控股建设运营”等多元合作模式。三是强化面向数字化改革领域的揭榜挂帅。建立改革破题“悬赏制”,鼓励基础好、积极性高的区(县、市)、部门、企业和社会组织揭榜挂帅、先行先试,发挥特色优势开发创新应用,搭建平台、吸引各方力量参与数字化改革工作,先后立项约30个数字化改革数字创新领域的“揭榜挂帅”项目。 改革创新成果的扩散路径:“一地创新、全域共享”+大成集智 首先,构建了“一地创新、全域共享”推广模式。通过自上而下“统”与自下而上“创”的结合式改革路径,由区(县、市)先行试点、形成示范,实现一地开发、全域共享,目前呈现市级统筹、SaaS部署、系统复制、解耦推广等四种模式。市级统筹即由地方先行先试,将试点应用纳入市级应用或直接上升为市级应用,由市级统筹向全域推广,如“优享医护”等特色应用在全域推广;SaaS部署即由地方先行先试后,向其他区县开通账号,向各地推广使用;系统复制即由某一区县先行先试,其余各地再复制开发系统,运用通用算法、模型、组件,节约开发成本;解耦推广即将先行先试的应用进行组件化解耦,形成若干通用组件,向全市进行组件推广应用。“优享医护”应用成为省数字化改革“一地创新、全省共享”项目,在全省推广复制,应用注册用户146.68万人,日访问人数超过2000人,在苏浙沪、广东、广西等13个省份落地,合作医疗机构300余家,签约护士2万余名。 其次,建立完善了“大成集智”推进模式。聚焦改革需求,瞄准改革痛点,汇聚相关领域领导、专家、学者、技术骨干等组成的多部门人才智力力量,建立“大成集智”协同机制,不断实现数字化改革理论、技术、政策、应用等优化细化深化,推动数字化改革多领域、多过程、多环节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打造数字化改革先行区。 改革深化实施的保障路径:专业机构+专门制度 首先,在专业机构支撑方面:一是整合成立专门的数据管理机构。将原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公共数据管理、电子政务管理、政务信息化建设等职责整合为一个机构,市、区(县、市)均升格单设大数据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加强互联网与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统筹管理公共数据资源和电子政务,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二是进一步理顺明晰各个部门的数字化改革职责。既确保在业务上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也强化各部门协同联动。三是成立了专门的数字化改革研究机构。确保思路和理论上实现“专业的人研究专业的事”。由市委改革办和宁波大学牵头,整合宁波市内外的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重点企业,合力共建高水平、有影响、专业化的数字化改革研究机构,力争建设成为数字化改革领域的“高端研究智库、权威评估机构和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 其次,在制度保障方面:一是市委改革办牵头制定了一系列数字化改革工作科学推进的运行制度。比如,出台《宁波市数字化改革统筹推进工作制度》,构建了工作会议制度、专题协调制度、论证决策制度、领导领衔制度、清单管理制度、标准规范建设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七大制度体系,确保数字化改革工作可以依规、有序、可持续运行。二是相关部门分别牵头制定了有关数字技术方面的制度规定,为数字化改革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立规定矩、提供引领,比如《宁波市公共数据安全管理暂行规定》《宁波市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宁波市公共数据管理 数据共享规范》等文件。 随着数字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宁波在数字化改革工作推进落实路径上还存在“统”的不够到位、“创”的不够突出的问题;在技术应用的实现路径上还存在数字化系统功能尚不健全的问题,如数据难共享、业务分割、数据分割等;在整合汇集路径上还存在社会和市场资源动员参与尚不到位的问题;在实施保障路径上还存在专业人才和标准规范体系支撑尚不到位等问题。 面向未来数字化改革新需求和新任务,宁波应强化对“标准规范”的设计和基层创新的督导,优化数字化改革推进路径;强化数字平台(系统)的效用能级,创新优化技术应用的实现路径;强化开放共建机制建设,创新优化改革资源的整合汇集路径;强化要素保障,创新优化数字化改革的实施保障路径。 (作者为宁波大学法学院公共管理系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