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2月21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泽民里往事

    

    

    

    汪章海

    天一家园及周边原是泽民里旧址,也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这里的石鼓弄千年银杏树,西塘河上西成桥,泽民巷纪念唐代明州刺史吴谦的泽民庙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每当乘地铁经过泽民站,儿时的记忆常会一一浮现。

    (一)

    石鼓弄位于泽民巷与西成桥中间,属泽民里(新中国成立后称泽民区)管辖。1995年版《宁波市志》载:“1927年7月至1930年1月,宁波设市”“第六区,区公所西门文昌阁。辖17里(村)……泽民里:新河桥、水仙湾、廿九房、泽民庙弄、桂花弄、石鼓弄、杨陈弄、杨陈弄后河。”作为一条供路人行走的弄堂,石鼓弄并没有石鼓,因为隔壁西郊路544号墙门前有一对近两米高的圆形石鼓和石凳,才被冠名“石鼓弄”。特别是墙门后院生长着一棵根深叶茂高大粗壮的银杏树,路经弄堂的行人都觉得好奇,因此当年“石鼓弄”远近闻名。

    我家从祖辈起就一直住在西郊路544号墙门内。这是一个与弄堂并行坐北朝南狭长形老墙门,前后有四进木结构老屋,大小两个明堂,一个天井,一个后院。有着千年树龄的银杏树就生长在后院东边的围墙旁,因为实在太大,隆起的树根把围墙拱出一个很大缺口,部分树干已经长到了石鼓弄路边。上世纪50年代初期,住在第二进的施、沈两家小孩已经长大,同住第一进的我家对门张老先生家有两个外甥一个外甥女,大外甥朱海忠和我同岁,都是1949年出生的新中国同龄人,小时候我俩经常到大墙门外骑石鼓,大明堂里滚铁环、打弹子,带着弟妹到后院的银杏树下捉迷藏。当年见到的银杏树,根部以上朝西方向的树干被劈去一大块,形成了一个高五六米、宽约1米的敞开树洞。据老人们说,这是很早以前银杏树被雷电击中起火烧掉的,但究竟发生在哪一年,谁也说不清楚。然而即使遭受过摧残,银杏树依然长得高大挺拔,粗壮的主干直刺蓝天,树杈伸展到几十米远的桂花弄屋顶,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因此有人对它产生了迷信,认为这棵银杏树有菩萨保佑,灵气很足,不时到大树下烧香祭拜。

    银杏树有雌雄之分,后院的那棵银杏树是雄性,每年不结白果,积蓄的能量全用在长高长大上。春天满目新绿的整棵大树充满了蓬勃生机,夏天枝繁叶茂的庞大树冠给过往行人带来一片阴凉,秋天落叶纷飞让整条石鼓弄变得满地金黄,冬天从树缝间照射下来的太阳光给树底下的人家带来温暖,所以住在银杏树附近的居民,无不为千年银杏树成为当地一景而感到自豪。

    银杏树栽于何年,有多高大?我问过家里和墙门内的老人,大家都说不清楚,只告诉我他们孩提时银杏树就已存在。小孩子好奇心强,我们四个小朋友手拉着手想把大树围起来,结果差了一截;想爬上去玩,也因太高太大,又有一个树洞,根本无法攀爬上去。有一天,我看到住在第二进老屋在西郊路派出所当民警的施家小女婿王同志,脚踩在刚钉入树洞边的几枚长长大铁钉上,才艰难地爬了上去,但也只爬到第一个树杈为止,再往上爬就很难了。然而就是这样一棵被誉为千年活化石的银杏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建在石鼓弄后河桥北岸的无线电五厂,以扩展厂房为由给锯掉了,真是令人疼惜!如果当年不锯掉,这样高大且又生长在市区的银杏树,必将成为一处旅游打卡地,足以为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

    (二)

    与银杏树遭受同样命运的还有西成桥。《鄞县通志》载:“西成桥,县西西郊路白云庵旁,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重修,陈之纲为之记”。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它与望春桥、新桥、上升永济桥(俗称半路庵桥)、高桥等共同组成了西塘河上的古桥群,是浙东运河河道重要组成部分。当年泽民里一带居民要去对岸的白云庄、管江岸、周江岸、前丰、后王、姚丰等地,除了西成桥没有别的桥可走,西成桥成了西塘河两岸人员和物资往来的重要通道。

    作为连通两岸的桥梁,西成桥还发挥过军事作用。上世纪50年代的一段时期,宁波作为浙东沿海前哨城市,多次遭到国民党飞机侵扰。为了打击来犯敌机,解放军在靠近西成桥边的西塘河南岸构筑了高炮阵地,为把大炮拉到炮位上,我和墙门里的人都看见过驻扎在石鼓弄东侧张氏祠堂内的解放军,将装满泥沙的麻袋,一袋袋摆放在西成桥两边的一级级石阶上,硬是铺出两条可供轮子滚动的斜坡路,将四门高射炮从西成桥顶拉过去安置在阵地上。夜间防空警报响起,驻防在东面新河塘边的解放军探照灯部队立即打开多部探照灯,雪亮的强大光柱在天空中不停地搜索目标,而西成桥边的高射炮则跟着探照灯光,紧盯空中目标进行瞄准,吓得敌机四处逃窜。这个时候大人们叫喊着让小孩躲进屋里防空,但少不更事的我们仍会偷偷跑到西塘河边看热闹。

    西成桥对居住在泽民和西成地段的农民来说也很重要。西塘河南岸的很大一部分农田属西成大队所有,部分社员家的自留地也分在那里,到河对岸干农活,每天都要在西成桥上走好几个来回。双抢季节,包括我母亲在内的白塔一队妇女都到河对岸已经改造成晒谷场的原高炮阵地去晒稻谷挣工分。放学回家,我也会拿着锄头挑着便桶担翻过西成桥,到家中的自留田里给种植的蔬菜松土除草,浇水施肥,西成桥成了我最熟悉的地方之一。

    1966年8月,铁路桥至西成桥的这段西郊路经过拓宽改造,2路公共汽车终点站从西郊航船埠头延伸到了七里堰桥的西面。改造后的西郊路不仅留住了西成桥,还保留了紧贴桥脚的一幢住宅,桥脚西边的凉亭也未拆除,里面塑着的桥神菩萨及一块介绍西成桥重修经过的石碑都保存完好,并有两家简陋的小吃摊在凉亭内营业。然而在“文革”那场劫难中,有人以阻碍通汽车为由,于1967年将西成桥拆除,改建成水泥平桥,2004年整体拆除改道新峰桥,西成桥已无旧迹可寻,宁波城西少了一座具有历史价值的古代高拱石桥。

    (三)

    石鼓弄往东几百米的泽民巷“旧名泽民庙,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定名泽民巷。”(1993年版《宁波市地名志》P81)。小时候见到的泽民巷,面对西郊路的巷口蹲着一对威武的石狮子,嘴里含着能滚动的石球,后面是座用4根石柱支撑起来的挑檐牌楼,很有气势。

    泽民庙在泽民巷旁边。小时候信佛的家母经常带着我和哥哥去庙里拜菩萨,跨入庙门进到大殿,抬头看到的泽民菩萨慈眉善目,一点不让人感觉害怕。仔细看菩萨眼睛,还会跟着你的眼神旋转,真有点活灵活现的感觉。大人们都说泽民菩萨很灵验,有求必应,周围百姓都到庙里求菩萨保平安佑健康,香火很旺。

    人们为什么这样相信泽民菩萨?据光绪《鄞县志》载:“泽民庙,县西四里,九里堰旁。唐大历间,刺史吴谦善政,郡民歃血而祀之。”又据《鄞县通志》载:“唐刺史吴谦,开西郊之湖,膏泽渗漉,甫田登成,其地为九里堰。”“泽民庙,祀唐水部员外郎明州刺史吴公谦。唐大历间建,宋王荆公宰鄞诣祠奉祀,宋王应麟有记。清同治三年毁,四年重建。徐时栋有碑记”。“旧历五月五日诞日,敬神。”从这些简洁的文字记述中可以看出,因为唐大历年间(766-779)的明州父母官吴谦兴修水利,为百姓办好事,所以修建了泽民庙(又称吴刺史庙)予以纪念。对于吴谦的惠政,同样重视治水,造福于民的北宋宰相时任鄞县县令王安石曾亲自到泽民庙奉祀,广大百姓更是“歃血而祀之”。为此,清代万斯同在《鄮西竹枝词》中有“刺史祠前古木稠,鸟啼蝉噪景逾幽。千年唐社今何在,不敌江乡一郡侯”的赞誉。几乎同时,即“唐大历八年(773年),鄮县县令储仙舟发民浚县治西12里的莺脰湖,可灌溉良田400顷,改名‘广德湖’。后由明州刺史任侗重浚”(1995年版《宁波市志》(上)P26)。从年代上考证,这些出现在同一时期的兴修水利事件,比公元833年鄮县县令王元暐修筑它山堰早了半个多世纪,说明宁波很早就重视治水,也说明自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置明州后,那时的州、县两级官吏都重视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通过整治当时对民众危害最大的水患,造福百姓,所以百姓通过建庙奉神等各种形式纪念为民众办实事的好官吏。

    泽民庙是最早被改作他用的寺庙之一。1995年版《宁波市志》载:“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重视城市郊区蔬菜生产。1954年5月,在西郊泽民庙建地方国营蔬菜农场,作为科学种菜示范基地。”唐代为纪念明州刺史吴谦治水功绩修建的庙宇,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为解决市民的吃菜问题发挥了新的作用,泽民庙真正“泽民”!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