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3月13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入理解 共同富裕的文化根基

    

    

    

    朱子怡 苗小露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这一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支撑和保障,也离不开文化的引领和浸润。共同富裕萌发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砥砺于艰苦奋斗的中国革命文化,夯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柱梁,是中华文明的珍贵遗产,是我们在世界文化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的基石。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乏人民对幸福安康、安居乐业的夙愿表达,其中蕴含的大同思想、公平正义思想和以民为本的理念,成为共同富裕的思想源流。在中国历史上,《礼记·礼运》一文首次对大同思想进行阐述,表达了“天下为公”的社会愿景,描述了财产全民公有,人人各尽所能的美好社会。老子用“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描绘了人人内心各得其所,和谐美好的大同社会。

    公平正义思想源自华夏文明早期,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剩余产品的出现,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及等级制度唤起人们对公平正义的向往。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老子宣扬“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家理念。明末农民起义军喊出要求平分土地的口号,太平天国运动的初衷是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美好社会,这些都表现了历史上中华民族渴望推翻特权压迫,建立公正社会的殷切希望。

    自古以来,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一直深入人心,荀子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清晰地展示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人民对一个国家的重大作用。孟子更是深刻地阐明了人民在国家安全和发展中不可替代的角色。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包含着大量爱民、重民的优秀传统,实乃共同富裕思想的瑰宝。

    革命文化承载共同富裕的不竭动力

    共同富裕的产生和不断发展完善,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革命文化息息相关。不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培育出了以实事求是、艰苦创业、勤俭节约、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主要内容的革命文化,为共同富裕提供源源动力,使其焕发生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农民主体之于革命的重要作用,面对极其不公平的旧中国土地制度,党经过不断探索并结合中国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先后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等一系列关于改革农村土地政策的相关法案,逐步改变了旧中国剥削贫农的土地政策,对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进行了初步探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中国人民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一文中,“共同富裕”这一概念首次出现。文中明确了我们党的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农民摆脱穷困潦倒的生活状态,实现普遍繁荣富裕的幸福生活。随着土地政策的不断完善,农村生产力水平迅速发展,农民生产劳动积极性极大提高,党又领导人民群众开展“一化三改”运动,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除此之外,党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为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党在不断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奋力向“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迈进。步入新世纪,党继续从革命文化中汲取奋斗力量,不断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为带领人民推进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共同富裕的实践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避免西方因单向度发展而产生的精神世界匮乏问题,给共同富裕提供了精神层面的价值遵循和实践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其精炼地表达了人民对于美好社会的价值追寻,代表人民价值追求的最大公约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不断引领中国人民朝着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共同富裕前进。

    进入新时代,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核心要义。党中央明确指出,要始终从人民立场出发、站在人民立场上来谋划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这为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意识形态引领和价值导向。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