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3月15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支持民企“放下包袱,大胆发展”是长期任务

    

    

    易其洋

    

    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全国政协委员时,强调要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李强总理在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发展民营经济,我们是旗帜鲜明、坚定不移的。

    民营经济,是创造就业、改善民生、创新发展、贡献税收的重要力量,具有“56789”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说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民企兴则国安民顺,民企衰则地动山摇,一点也不为过。

    近年来,受疫情冲击和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民营经济发展遭遇诸多难点痛点。突出表现是,民营企业家心理负担重、发展信心弱,投资缺劲头、创新少动力。恢复经济,让民营企业家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增强信心、敢拼敢闯,既是当务之急,更是长期任务。

    近年来,舆论场上时不时出现一些论调,像“国进民退”“民营经济退场论”等;网络上,“清算民营企业家”的喊打喊杀之声,更是不绝于耳。舆论影响人心。这样的论调一再出现,让民营企业家心里打鼓。要说包袱,民营企业家思想上的“顾虑”恐怕最沉重,也最难放下。3月7日,外交部部长秦刚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所谓‘战狼外交’就是一个话语陷阱,制造这个话语陷阱的人,要么不懂中国和中国外交,要么无视事实,别有用心”。同样的,用“污名化”言论打压和攻击民营经济,也是一种话语陷阱。对于这种挖陷阱坑人的言论,政府部门不能充耳不闻、放任自流,要第一时间作出回应,毫不含糊地亮明态度,不让它持续发酵,混淆是非,扰乱人心,让民营企业家惴惴不安。

    这几年,多次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说法或政策出来后,会被舆论解读为排挤、打压民营经济。有关部门不得不出来“解释”“辟谣”,吁请大家“正确理解中央方针政策”。这样的“解释”“辟谣”多了,不是没用,但容易引发更大猜疑。再就是,有的地方或部门出台的政策,本身没啥毛病,但几项政策接连出台,不能协调配合、相互支撑,就像有专家所说的,会造成“合成谬误”,加重民营企业家的担心和疑虑。这不是说不应该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而是说,出台政策时要做好调研,尊重民意,把握好时度效,解释清楚政策的功能、目的、规范,尽早消除可能引起的误解误读,提高政策的精准性,不给某些“曲解误读”留市场。

    近几年,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喊话,可谓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保护民营企业的文件垒起来足有厚厚一沓,但一些民营企业家依然“忧心忡忡”。一个很大原因是,一些地方“口惠而实不至”。比如,说是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甚至“高看一眼”,民营企业办事时却不断遭遇“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像政府招投标,民营企业往往被挡在“场外”或被差别化对待。民营企业是市场催生的产物,需要的其实不是“特别优待”,而是“平等善待”。政府部门信奉法治原则,谨守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让企业“法无禁止就可行”,用法律赋予和保护民营企业权益,民营企业家的胆子自然会大起来,步子也会轻起来、快起来。

    天气忽冷忽热,人就容易感冒生病。为了不感冒,最保险的做法就是多穿衣服,裹得严严实实,能不出门就不出门。舆论和政策环境如果“忽冷忽热”,民营企业家就容易对未来缺乏预期、失掉信心。就像开元旅业集团创始人陈妙林接受《浙江日报》记者采访时坦言,企业最怕的是政策不稳定,“当前有的政策不是想好了再干,而是干了再想,有的政策不能持之以恒,换一个领导换一套打法,政策多变就容易打击企业信心,创新创业积极性也会因此降低”。对民营经济的定位和支持,不能热络时叫“小甜甜”,冷落时就当“牛夫人”,而要长期稳定、一以贯之,使之成为一种常识和习惯,“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宁波是民营经济重镇,人们多靠民营经济大发展而致富或受益。稳定的预期是经济发展的“硬通货”。让民企“放下包袱,大胆发展”,不是当下恢复经济的权宜之计,而是必须认真对待的长期任务。宁波对民营经济的重视和厚爱,是有文化传统和民意基础的,各级政府和主流舆论要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地为民营经济保驾护航、呐喊鼓劲,让民营企业家对未来满怀信心,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踏踏实实办好企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