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雅娣跟老人们一起做包子。 |
|
姚雅娣和老人们的全家福。 |
|
老人之间互帮互助。 |
|
姚雅娣(中)到涂茨镇慈善分会捐赠善款。 |
|
姚雅娣为老人们制作的鞋。 |
记者 董惊鸿 余建文 通讯员 纪世元 俞媛 春日午后,和煦的阳光倾泻而下。院子里,茶树花开正艳,不时传来阵阵爽朗的笑声。走进厨房一看,几位老人或包馅、或擀皮,正其乐融融地做着素菜包子。 象山县涂茨镇前山姚村位于环港公路边,是个不起眼的村庄。村庄里这处院落由4栋小楼围合而成,是18位老人共同的家。“多亏了我们的当家人,将我们照顾得这么好。”说话者是在此住了16年的吴彩芬,而她口中的“当家人”,是村里一位普通农妇姚雅娣。 陪伴老人 是她喜欢做的事 姚雅娣今年67岁,是土生土长的前山姚村人。她人勤快手又巧,种田、干活样样拿得起。姚阿姨说:“我20多岁时,靠帮人做衣服,一天能赚2块钱,比男劳力还挣得多呢。” 姚雅娣不光手巧,心也善。那时候,她发现村里几位独居老人无人照料,日子过得挺苦的,有时饭烧煳了,只能吃干硬得难以下咽的锅巴。有的老人眼睛不好,剩饭剩菜生了霉、长了虫也看不见,很是可怜。 这些事对姚雅娣触动很大,她渐渐萌生了要照顾这些老人的念头。有一次,姚雅娣和几个姐妹聚在一起谈起将来的生活,别人都说希望能多赚钱,或者把重心放在照顾小辈上,儿孙读书好、有出息。姚雅娣却言之凿凿地说:“我喜欢照顾老人,只要陪着老人平平淡淡过日子,直到养老送终,就很满足了。” 大家以为姚雅娣不过是随口一说,没想到之后的三十年里,她用与老人朝夕相伴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当初的诺言。 1992年,她同村干部商量,把村里一块闲置的养牛棚场地改造一下,盖几间房用于照顾老人们的生活。造房子要2万多元,十几名老人你10元、我20元地凑,姚雅娣又出面借了近万元。为了省钱,大家自发出工帮忙,姚雅娣最卖力,当起了泥瓦工,打土灶、垒砖墙,一砖一瓦建造她心目中的“养老居”。一年多时间,终于造好了3间平房,起初住进来的只有4位老人,其中就包括姚雅娣的老母亲。此后,姚雅娣天天来小院,帮忙洗衣做饭,照顾生活起居,成了老人们的“小棉袄”。姚雅娣的母亲享年96岁去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十多年的恬静时光。 因为姚雅娣照料得好,要求来“养老居”住的老人渐渐多了起来,3间平房不够住。2002年至2015年间,这处场所拆旧建新,经过4次扩建,造起4栋楼房及配套设施。前山姚村党支部书记蔡明增说,前前后后投入400余万元,这里有村里、村民及爱心人士的捐款,也有姚雅娣捐出的个人积蓄。 如今“养老居”里,常住18位老人,有本村的,也有黄沙等周边村庄的。老人两人一间,屋里配了电风扇、柜子、卫生间等设施,另外还有公用的空调休闲房,从之前的“安居所”变成了“暖心房”。住户张阿婆说:“住在这里,定时吃饭、睡觉,很有规律,也有人聊天解闷,交关好。” 照顾老人 已成为她生命一部分 姚雅娣的家离“养老居”,步行不过几分钟。基本上每天一早,她就按时来“上班”,忙这忙那,一直到傍晚才“下班”回家。 看到姚雅娣一门心思扑在照顾老人上,把家务活、农活扔在一边,饭菜也不烧,丈夫起初不大开心。当时两个儿子都十来岁,正需要父母多加关心的时期,为此两口子没少发生争吵。“这么多年下来,吵也吵过,骂也骂过,可她就是坚持,我能有什么办法。”丈夫比姚雅娣年长一岁,是泥瓦匠,虽然嘴上不饶人,但内心也慢慢动摇,有时还会主动让姚雅娣带些家里的零食给老人们分享。 如今两人都有养老金,虽然不多,加上种的橘子树,日子过得还算舒心。 在81岁郑新姜老人的眼里,姚雅娣是个暖心小妹妹,同时又是个“大家长”,性格直爽,“说到做到、雷厉风行,大家都很服她”。 为了让老人们有个好的生活环境,姚雅娣倡导大家互爱互助,不能闹矛盾。为此,每位申请入住的老人,姚雅娣都要面试,精心挑选,性格要好,身体健康。“我们这里毕竟不是专业养老机构,没有护工和医疗设备,患病的老人不接收。”在她看来,这也是对“养老居”老人负责任,共同维护好和谐养老氛围。 为了减少开支,姚雅娣以每年300元的租金租下一块荒地,组织身体好的老人开荒种菜。去年底,她和大伙栽种的土豆,在春日暖阳下长势正好,再一个多月就能收获了。姚雅娣说,她们每年会种青菜、黄豆、萝卜、茄子、丝瓜等好几种蔬菜,自己种自己吃,能省下不少菜钱。蔬菜种多了吃不完,还拉到周边养老院,送给其他老人。 “养老居”里的住户,被安排得生活轻松惬意,但姚雅娣仍不满足,一心想着再为老人们多做点什么。裁缝出身的她想到了自己的老本行,决定为每位来入住的老人做三双新鞋,一双凉拖鞋、一双棉拖鞋、一双布鞋,作为一份礼物。收集起来的破旧衣服与商场买来的塑胶鞋底,在她手中变成了一双双好看又实用的鞋。姚雅娣还用上了自己的独家秘器——牛仔布,将其纳入鞋底。这样鞋子不仅更耐穿,而且既软和又不闷脚,得到老人们的一致好评。 “人上了年纪,就是‘老小孩’,要多哄一哄,说点暖心话。”30年间,姚雅娣早已将这些老人当成自己的父母,每个人的脾性、喜好早已熟记于心。哪位老人爱吃甜,哪位老人喜吃咸,她都心中有数。 每天下午5点半,姚雅娣还会带领大家一起跳健身操,活络筋骨。“年纪大的我都安排他们住在一楼,走进走出方便,一般2~3人一间,彼此间也能有个照应。”说起照顾老人,姚雅娣很有心得,时不时还会为老人修剪头发,让他们清清爽爽的。 互助式养老 收藏恬淡的幸福 在姚雅娣看来,在农村,互助式养老是一种理想的模式。 “养老居”最初造好时,姚雅娣每天从自家菜地里摘来新鲜蔬菜支援,几位老人搭伙做饭,生活上彼此照应。在她的带动下,前山姚村有4位妇女有空也一起来做义工,陪老人唠嗑解闷。如今,4个姐妹还剩下2人,其中84岁的王家芳现在也住在了“养老居”,平时跟老姐妹一起晒晒太阳、剥剥花生、拉拉家常,“一点都不会感到无聊”。 “住在这里真的就像家一样,大家都像兄弟姐妹似的互相帮忙、互相关心,没有利益纷争,只有欢声笑语。”吴彩芬的妈妈早些年就在这里养老,那时的她曾来照顾过一段时间,后来她自己也住了进来,一边养老,一边做义工,过得很充实。 经常来帮忙的义工中,有的父母就住在“养老居”,也有的想今后来这里养老。年轻的帮助年老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性循环已然形成。 老人一旦有个头疼脑热,马上就有人过来端茶送水守候在旁,还有年轻一点的老人会帮忙送到就近医疗点诊治。春节期间,这帮“老姐妹”舍不得分开,反而更愿意叫孩子们过来一起包饺子、做年糕,过个团圆年。 去年底,防疫政策调整后,老人们被子女接回家照顾,住在一起好多年的姐妹,在分别之际都依依不舍、潸然泪下。过完年后,听说“养老居”又恢复了,老人们连忙收拾铺盖返回,“老姐妹”重聚,笑得合不拢嘴。 目前居住在“养老居”的老人,大多数在80岁以上,年纪最大的96岁,最多时常住老人达到25人。这些年,姚雅娣照顾的老人超过了60人,最高龄一位是106岁,于去年过世。 为了照顾好老人,10年前,“养老居”请了一位做饭阿姨,现在每月工资要4500元,此外还有水电费、设备更换等开支。姚雅娣说,十多年来,老人们每月的伙食费从100元涨到了500元,尽管大家都吃素,但还是不够的。为了让“养老居”保持正常运转,姚雅娣的儿子、儿媳会经常贴补点钱,老人的子女也会偷偷捐钱,村里和热心公益的老板也会慷慨解囊,“大家一起出力,让这份善事一直做下去”。 不久前,姚雅娣把1万元善款捐到了象山县慈善总会涂茨镇慈善分会。据悉,周边的好心人及老人子女时不时给予一些资助,姚雅娣通过开源节流,连续5年将牙缝里节省下来的5万元钱捐给涂茨镇慈善分会,用于帮助各类困难群体及支持疫情防控工作。此外,“养老居”的老人还常常自发捐钱,帮助周边村庄有困难的人。 “养老居”前有口池塘,春风吹拂下,荡起层层涟漪。塘边的三棵松树和一棵香樟,是30年前姚雅娣和兄弟亲手栽下的,当年拇指粗的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姚雅娣常说,她和老人们能聚在这里,是一种缘分,就像有条看不见的红绳,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而线头正是她照顾老人的善念,在手中一攥就是三十年。“还要攥多久?”姚雅娣的回答依然坚定:“攥到攥不动为止。” 本版摄影 董惊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