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文 董惊鸿 从最初拆掉闲置牛棚造起3间平房,到现在建成4栋小楼,姚雅娣和一群好心人,历时30年,为“养老居”的老人打造了安静祥和的养老小天地。 在前山姚村“养老居”的采访,给记者最大的感受是,这里的老人虽然都年事已高,但精神状态特别好,脸上挂着笑容,待人热情。 平心而论,“养老居”的硬件条件算不上好,甚至可以说有点简陋,像家具、桌椅等好多是村民、好心人捐的旧物,用了十多年,老人的房间也没有装空调、电视等家电,日常用品都是子女带过来的。 饶是如此,生活在这里的老人却幸福感满满,“养老居”的名声也传到了涂茨镇以外,以至于连石浦、宁海等地的一些老人和子女都前来考察,想报名入住,看中的就是“这里氛围好,老人生活舒心”。 “养老居”之所以能吸引人,一方面是有姚雅娣这样贴心的“当家人”,以及一班热心的村干部、义工,尽己所能,帮助改善老人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是“养老居”的老人友爱互助、分工协作,打理好晚年生活。每天老人会打扫庭院,一年要扫坏30多把扫帚。郑新姜老人说,做扫帚的地映草是他们自己种的,收获后晒干,再从山上砍来竹子,一把把做出来的,“大家一起劳动,心情也好了,还能省下不少钱”。凡此种种,让“养老居”的生活格外温暖。 随着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的快速到来,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备受关注。以前山姚村为例,村庄户籍人口600多人,常住的村民仅一半左右,青壮年大都进城务工、生活,无法就近照顾老人,村里70岁以上老人有百余人,留守老人也不少。这种情况,在很多农村非常普遍。而因为农村居住分散、乡镇财力条件限制等,很多农村地区至今连老年食堂都还未普及,更不要说像城市一样,大规模引入专业机构集中式养老。可以说,乡村养老问题解决的难度更大。 如何托起农村老年人的晚年幸福?去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其中就提出“以村级邻里互助点、农村幸福院等为依托,构建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网络”。这样看来,前山姚村“养老居”多年打造而成的互助式养老模式,与国家的倡导不谋而合,现实意义愈发凸显。村干部这样评价:姚雅娣做了件好事,“老人生活安心,不光子女放心,也帮村里减轻了管理压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传统美德。照顾老人,不光要真情投入,还要有长期的付出,实打实地去做。基于“做善事”的朴实想法,姚雅娣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把助老当作自己的事业,几十年不辍,也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助老服务圈,共建一方养老乐园。 推动农村互助式养老,需要更多像姚雅娣这样的“有心人”“有情人”,也需要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的支持、协助,依托村民自治和邻里互助力量,提供必要的援助服务,帮助解决老人的基本生活和安全问题,让乡村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