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宁 刘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形态发展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追求物质上的富裕,而且要实现精神生活的富足,以推进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彰显社会主义本质。因此,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具体而言,可从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文明建设意蕴。 从人的现代化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人民群众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不断创新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人民群众不但要乐于接受新事物,更要以乐观的心态接受新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积极适应乃至把握社会革新的新趋势。首先,必须摒弃消极被动接受命运、墨守成规抵制新观念、缺乏理性和实证精神等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提升现代化治理效能,从精神理念上塑造现代社会文化氛围。其次,尊重科学,反对盲从,能运用科学方法同封建愚昧斗争,勇于推进人的精神世界的自我革命,从而形成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再次,具有政治参与的意识,自觉遵守法律和社会秩序,追求公平正义,注重效率。最后,现代人还应是具有信息观念的人,关注世界变化,积极融入全球化、信息化浪潮。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一书中曾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这就需要我们勇于抛弃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陈规成说,冲破传统思维的束缚,自觉抵制腐朽落后文化,实现思想上的解放;乐于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变化,迎接新挑战,争做新时代的弄潮儿;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并使其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从而为人的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绝不是敲锣打鼓就能轻松实现的,需要每个人勇于创新、勤于探索,从而在个人与社会的积极互动中实现自身价值。 从社会的现代化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现代化 相比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的现代化相促进的新文明形态。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在基本的物质需要得以满足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包含着多样化的精神需要。基于此,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富口袋”来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还要“富脑袋”推动人的精神生活富裕。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升人们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其次,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以多种途径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高质量文化产品,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免费开放文化设施、发展新兴乡村文旅事业和数字文化产业,不断丰富人们的情感体验,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再次,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等方式,推动人们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促进人头脑中的现代价值理念向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化,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实践。最后,中国式现代化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能够为人民的美好精神生活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 从国家的现代化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的现代化 中华民族精神是最深层、最具永久价值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的精神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正是通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重视家国情怀的传承,激励着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从仓颉造字、四大发明到北斗、天眼、悟空等重大科技成果的问世,中国人民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释放出巨大的创造潜能,形成了伟大创造精神;从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到改革开放、脱贫攻坚,中国人民在艰难险阻中凝聚起来的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未曾改变,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弘扬了伟大奋斗精神;从和合同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坚持爱国统一战线,中华民族历来秉持团结一心的精神,在自然灾害和疫情大考面前全国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共渡难关,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发扬了伟大团结精神;在追梦路上,从“汔可小康”、天下为公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坚持不懈,将个人、民族和世界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传承了伟大梦想精神。当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高昂向上的伟大民族精神。展望未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继续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气”。【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BZX02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