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杰 邓建平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一重要论述充分肯定了文化的地位,为此,要全面发挥文化的作用,以文化赋能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以协调包容理念助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中国土壤,立足于基本国情,从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的实际出发,探寻出了一条符合中国人口特征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协调包容文化彰显共生共荣的发展理念,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向现代化社会,而不是利益团体、特定阶级等独自享有的现代化,强调“一个人都不能少”,走出了协调包容的发展路线。人口规模的巨大也为我国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资源和强劲的发展动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源泉;协调包容理念把我国进步与世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秉持着发展共同体思想,使中国发展与全人类共同发展相互促进,为世界共同繁荣、持久和平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以文化富民思想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作为我国未来五年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要通过大力弘扬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以文化富民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国先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在这长期奋斗中孕育的团结思想和民族精神,为我国未来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新征程,更需鼓励广大人民群众以昂扬斗志迎接挑战,以顽强拼搏开辟未来,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给予精神支撑。优秀的文化既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又可以发挥富民功能,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文化交流创新助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为物质文明提供发展动力。两者必须一起抓,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要确保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时提高,实现协调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在更多方面,追求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不断进行文化交流创新,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国外文化,汲取国外优秀文化为我所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精神文明的繁荣,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以生态文化繁荣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支柱和发展动力,要以生态文化的繁荣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首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文化建设中,贯穿各领域和全过程。其次,倡导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观念,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深入人心,使生态文明思想成为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主流文化。 以中华优秀文化助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不走一些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掠夺、战争暴力的方式实现现代化,而是始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现代化。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指出:“‘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上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走和平发展道路推进现代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思想的继承;“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思想也为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中国与世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两者的进步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中国一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历史、实践决定的,是基于坚定的文化自信并被实践证明的正确道路。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