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四明周刊·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4月24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孝义前虞村

位于古林的虞氏宗祠。

    仇赤斌 文/摄

    前虞古村,名声不显。

    村子今属海曙区古林镇,和我老家洞桥镇紧挨着。村里河流不少,很多老建筑是依河而建。有一年我探访此村,遇到一位老人,便询问老建筑的名字。

    老人叫虞阿良,那年83岁,很热心,跟我讲了很多典故。他说眼前的两个墙门分别是外河埠漕和内河埠漕,外河埠漕曾有堂名“照远堂”。河旁的老宅以前是祠堂,有公田供养。后来改成了小学,名为“丰文小学”,对贫困子弟实行免费就读。他和父亲都是在这里上的学。他故去的父亲已有110岁,如此算来,丰文小学是百年老校了。后来得知,这个学校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始名虞氏丰文义学。新中国成立后,还设置过初中班,1999年才撤销小学。如今是村里的祠堂兼老年协会。

    我询问村里的其他老建筑,他说以前更多,可惜被一个不孝之子放火烧掉了四五幢。文化礼堂在村子的东头,是另一位老人虞根荣引我去的。礼堂关着门,他帮着找人来开门。有两块古碑立在礼堂的北侧,是从祠堂里迁移过来的。村里原来有老祠堂、新祠堂、孝祠堂以及朝东、朝南、朝北等祠堂,这两块古碑是从不同的祠堂搬来的。

    其中“虞孝子传碑”是区级文保点,碑文撰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秋九月。碑文所记虞孝子,为前虞村人。《四明谈助》中记载其名为讙,字精之,代兄服役,对父母至孝。父亡时,他“水浆不入口三日,面黑如囚。丧尽,悬像,进食如生”,故被称为孝子。

    另一块“敕书碑”更早。明正统四年(1439年),前虞村人虞陆和虞玖兄弟因为捐粮赈济的义举,被皇帝敕封为义民。曾赐敕二道,为义门,乡里也被命名为“天花里”。敕书碑立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曾建有牌坊,名“双义坊”,可惜在20世纪60年代时被毁,现在村里还留有拆下的石构件。

    村子四周有河流围绕,村人一直传说村子是个“乌龟”的形状。虞根荣老人也这么认为。他说村里有四座桥,分别为东渡桥、结义桥、卫宗桥、虹桥(也叫彩虹桥)。如今除了卫宗桥是老桥外,其他都已被拆,改成了水泥桥。其中刻有“东渡桥”桥名的石块,被砌在文化礼堂的围墙里。这四座桥就是乌龟的四个爪子,守住了桥,就保卫了整个村子。

    卫宗桥旁的良房,据说是同一个太公所建,他有6个儿子,发家后造了6座宅邸。这些房子临水而建,很有水乡韵味。长石板铺就的河埠头,在水质干净的年代,用来洗刷非常方便。古民居中还有过街楼,上面是楼房,以前可能是大小姐的闺房。木板门斑驳,很多还留有红漆大字,如“立无产阶级大志,做共产主义新人”,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痕迹。门上铁质的门环、门头的石雕和砖雕,年代更加久远。天井里,有石质的长凳、石臼、石磨、大水缸等物,有昔日生活的气息。曾经办过联合诊所的那座老宅里,龙凤的砖雕、花卉和祥云的石雕,尤其精美。

    除了良房附近的老建筑,还有行里老宅、校房老宅和陈坤房,也保存得不错。

    这是我7年前的探访所得。今年春天,我再次进村,看到一幢粉刷一新的民国建筑,名为水恭房,居然是宁波市历史建筑,很是好奇。但门关着,刚好旁边的房子里住着一位老人,于是打听详情。老人姓虞,他说自己出生的1938年,这幢房子才造好。这是以前村里地主婆李阿香的房子,她的父亲开过当铺,造房子的钱是其父提供的。李阿香的丈夫姓水,病逝后,她领养了一个儿子,长大后以做豆腐为生。房子有点西洋式,共三间两层楼,另有三间平房。新中国成立后的70多年来,这幢房子当过乡政府办公楼、供销社的仓库、村委会的办公楼、村保健站等。可谓:一幢水恭房,半部村庄史。

    家谱记载,前虞村在南宋淳祐五年(1245年)建村,至今已有770多年的历史。村子户数近千,人口两三千,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村。前虞村也是“草席之乡”,父亲说,早先前虞村的席市非常有名,成交量很大,他曾来这里卖过草席。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