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波 防灾减灾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大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市第十四次党代会要求,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是为实现防灾减灾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教育、培训、演练等活动,其核心是培养公民的灾害意识和防灾减灾技能。加强“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是提高灾害防救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完善应急救灾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的必然要求。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宁波要通过多主体参与、多渠道组织、多形式教育,增强全民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素质,提高全社会灾害防救能力。 以党建为引领,拓展“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路径渠道 “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科学普及重要论述为指引,不断拓展“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路径。一方面,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打造片区党建联盟,打造“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的党群互助共建模式,把基层党组织的优势转化为基层科普宣教的优势,坚持社会共治,引导全民参与,将安全教育融入每个角落和日常。另一方面,鼓励社区成立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的党建联合体主动开展教育活动,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消防培训,通过日常应急演练熟练掌握各类救灾器械的使用。 坚持“虚实”结合,搭建立体化“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矩阵 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的宣教工作。一是做实线上直播宣讲、媒体专版报道、主题短视频投放、专题培训、应急演练等活动,提升社会各界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二是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科普宣传矩阵,让防灾减灾科技触手可及。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活动馆、科普橱窗或校园网站、公众号等建立校园科普园地,推进VR体验设备灾害体验馆建设。积极利用科技馆、博物馆、气象观测站和具有防灾减灾科普设施的高等院校及研究院所等,建立一批防灾减灾科普的实践基地,面向社会开放。依托科技馆等开设“云”基地,让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参观体验。 结合“双减”政策,推动“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进校园 将防灾安全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体系,是当前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随着《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和《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的发布,为中小学生科学普及提供了政策支持,为“防灾减灾”科普进校园创造了新契机。一方面,向中小学生传授地震、台风、洪水等灾害的形成、预防和应对等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依据青少年的思维发展规律,把握学生认知特点,注重探索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对防灾减灾的科学兴趣和能力,让中小学生成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小能手”,通过“小手拉大手”在家庭和学校周边做好科普教育的宣传员。 整合各方资源,推动“防灾减灾”科普教育与自救互救相结合 “防灾减灾”科普教育要围绕“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目标,聚焦短板与挑战,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提高效能,加强与自救互救相结合。宁波应急救援民间团体在开展自救互救方面,历来具有优良传统,例如,每年的台风季都有他们的身影,成为官方灾害教育与防救力量的有效补充。要鼓励民间社会团体开展成人培训和自救互救活动,对辖区内群体进行培训帮助。如江北区红十字会将急救知识融入大学生军训课程,为参加军训学生及教师开展了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培训讲座,使他们成为“救”在身边的校园守护者。此外,还可以建设基层自救组织如社区应急反应小组,社区应急反应小组可以选拔本地区居住或工作的人员参加,平时培训居民应急知识与技能,包括灾害前的准备、医疗急救、搜索营救及灾难后心理辅导等;灾难发生时,应对突发事件进行自救互救。 创建“最小单元”,不断夯实“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家庭基石 一是以创建家庭“最小单元”入手,通过组织培训、播放专题片、外出参观、文艺演出等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引导社区各界支持并参与减灾示范社区的活动。二是制定符合社区实际情况的减灾教育计划,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居民减灾教育活动。例如,组织居民观看灾害预防电教片,参加自救互救、医疗救护知识培训班,在社区宣传教育场所、居民楼道、居委会张贴减灾宣传材料等。三是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如宣传栏、电子屏、黑板报、发放减灾知识卡,广泛宣传防灾减灾常识,做到家喻户晓,使社区居民充分掌握防灾减灾知识,掌握基本的逃生技能及应对灾害的救灾技能,增强自救防范能力。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法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