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四明周刊·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5月29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统建筑里的门簪

特大特短的门簪。(摄于贵州黔东南)
特长的门簪。(摄于浙江临海紫阳老街)
“四个式”石雕门簪。(摄于福建五夫古镇)
门簪的结构,左是门内,右是门外。
(摄于甘肃天水)
中间菱形、两边各是圆形的奇特门簪。
(摄于山西平遥双林寺)
“五个式”门簪,全国少有。其上刻着:“泰让文传宗”。(摄于皖南歙县北岸古村)

    桑金伟 文/摄

    古人十分重视大门的装饰,认为“宅以门户为冠带”。门簪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大门构件之一,其称呼除了“门簪”外,至少还有“阀阅”“户对”。

    “阀阅”按字面解释,“阀”指的是功绩,“阅”指阅历。在古代,门阀世家等级观念森严,很看重家族背景。这种观念反映在大门建筑上,就是十分讲究构件的制作。

    “户对”是较通俗的称呼,因其经常成对出现在门头上,故名,此“户对”即“门当户对”中的“户对”。过去精明的媒婆在做媒时,就看两家门框上有几个“户对”,若“户对”个数一样,则男女双方家庭等级相差不大,那就“门当户对”了。但也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门当户对”只有一个含义,就是男婚女嫁时两户人家财富、地位相当,建筑上从来没有“门当户对”一说。

    因此,我认为“门簪”是较得体的称呼。簪是古时的一种发饰,是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说到簪,我联想到的是中国名画《簪花仕女图》。唐代仕女青丝高髻,用簪把花固定在发髻上,簪的功能是“绾”,并且具有装饰性。门簪亦是如此,同时具有功能性和装饰性。

    门簪的形态:一般每根长约一尺(约30厘米),向前水平突出,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门簪可以做成圆形、方形、菱形、六角形等,以圆形居多。

    门簪的材质:多为木质,也有石质等特例。

    门簪的美化:门簪多有雕花,有些雕工很精细,可将其分为统体雕(全雕)和横截面雕两类。雕有文字的也不少,这些文字当然是吉祥语。不事雕刻的倒成了特例。

    门簪的个数:百姓之家为两个,大宅户能配四个,三个的偶见,当然也有多于四个的特例。

    门簪的功能和作用:一是装饰作用,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仿古建筑中,这一作用始终存在;二是象征作用,在古代它是家庭地位的象征;三是结构作用,这才是门簪的最原始作用,具有实际功能。众所周知,中国古建的大门是双扇的,依靠旋转门轴来开关。这就需要有一个装置来框住门轴,此装置既能使门扇自如地绕轴转动,又能使门扇紧紧靠在门框上,不致倒下。此装置必须是一上一下两副,宁波人称此为“门泊头”。下一副装置与门槛或门枕石相连,或索性“一体化”,很牢固;上一副装置要想牢固有些难度,于是人们发明了能框住“门泊头”的横木,此横木又叫“连对”,“连对”须牢牢固定在门框上部。原始的门簪其实是一个将“连对”和门框固定在一起的大插销。

    还有人认为,门簪的另一个作用是镇宅辟邪。

    在以上四个作用中,唯有第三个作用最实际、最本质。

    门簪有很多特例。如我在浙江台州临海紫阳老街上拍到了“四个式”的特长门簪,每个长近60厘米;又在贵州黔东南拍到了特大、特短的门簪;在江西流坑古村拍到了“三个式”的灰雕门簪,以石灰为主料;在福建五夫古镇拍到的门簪,则是石质的,因该门簪位于石雕牌坊上。石质的门簪在广东一带较多见,这类门簪已经失去了原始功能;在广东连州星子镇拍到了没有一点雕刻的门簪,其实它就是一段原木,是我拍到的门簪中最简陋的。这门簪虽然简陋,却没有丧失其原始功能;在皖南歙县北岸古村吴氏宗祠里,我拍到了“五个式”门簪,这样的门簪是我首次见到,但我不敢说它是全国孤例。我询问北岸古村的“老学究”吴铁君先生。他说:这确是特例,是皇上特许的。正因如此,吴氏宗祠才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在这五个门簪上,还各刻有一字,五字相连是“泰让文传宗”。经考证,此五字是吴氏全国通用的辈、派字。在村人送我的《北岸村志》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该志又称这门簪为“阀阅橼头”。

    吴老先生说,“五个式”门簪不算多,他在江西浮梁瑶里还看到过六个的。

    据说,皇家、王府的门簪可达12个,如北京朝阳门内大街孚王府的大门上,就有12个门簪,北京文津街国家图书馆老馆大门上也有12个门簪,即三扇门,每扇门四个。

    在山西平遥双林寺,我还拍到一组奇特的门簪,中间是一个菱形,两边各是圆形的。式样不统一的门簪我还是首次见到,当中的一个算不算门簪?还需要继续求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