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四明周刊·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6月05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六一”随想

    冯志军

    翻看旧相册,发现去年此时还在宁波,现下,已在操心凉山州孩子的节日了。我所在的学校共50个班级,每班学生50多个至90多个不等。当近4500名孩子在逼仄的操场中铺排开,一个班级一只录放机,师生们卖力地为“六一”排练节目时,欢乐的场面蔚为壮观。

    在宁波,每年临近“六一”时,整座城市的街巷仿佛涂了层浓蜜,到处是五颜六色的气球、彩带、横幅……丰富多彩的美食、电影、活动……语重心长的鼓励、祝福……大人们尽己所能,让孩子快乐,也让自己高兴。

    回想自己小时候,“六一”总能让人联想到涂大花脸登台表演节目,看电影、放假玩耍、接收礼物。那时候,学业不“卷”,大人不忙,城市山村未被过度开发,世界活泼泼地向孩子们展示出最良善的一面……我们上山砍柴、下河摸鱼、田里偷瓜、树上掏鸟蛋……和同学打架、受老师批评、挨父母打,也在崭新的世界中保持着恰如其分的懵懂与好奇……不怕风雨无畏霜雪,只以儿童的朴拙,健康茁壮地成长。

    童年是什么?是课堂上的认真和操场上的奔跑,是不做作业的哭闹,是不好好吃饭的懒散,是以天地为玩具的游乐……甚至可以是不被接受的旁逸斜出,简单、木讷、蠢笨……以儿童未被开化的稚拙,长成各自应有的模样。

    去年,我来到了四川凉山州支教。

    清早到校,眼看着就要上课,还有小半孩子或站或坐或蹲,在走廊边上吃早餐,大半学生坐在教室内,嬉戏打闹或只坐着什么都不干,任身体消化刚下肚的餐食——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自学用来学习多好啊。

    孩子们的早餐大多来自校园周边的街摊——包子、玉米馍馍、米粉、油炸肉……讲究点的用一次性塑料碗盛着,不讲究的直接用手抓……我催:加油吃,早饭吃好上课才有精神。刚来时,我惊讶地发现孩子们坐在课堂内边读书边吃早餐,常常是上课时间到了,早餐才吃了一半。于是趁老师转身的间隙,迅速抓一口吃。作业本、课桌、文具,沾满早餐的油渍。孩童应该有雀跃的脚步和心,蹦跳着前行。于是我提醒家长们,早起二十分钟,让孩子们吃好早饭再来学校。不料家长群中是习惯性的沉默——群里多是不识字的祖辈和自顾不暇的兄弟姐妹,孩子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根本无法顾及这些“小之又小”的生活琐事。

    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着实令人心疼。这也是我作为一名“严师”,面对课堂中随时睡着、家庭作业基本不做的孩子们,一再改变底线的原因。

    今年这个“六一”,是我们班上56个孩子第一次在学校里集体过节。也打算在宁波一样,用气球、彩带、零食、玩具、课外书、免作业……用各种甜腻腻的“爱”,来装点孩子们的节日。我更希望这里的孩子知晓,“六一儿童节”是专属于他们的节日,他们能放下生活的负累,把专注的目光投向自身,珍惜时间克服困难,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奔跑、蜕变、成长,终有一天走出大山去见识世界,也终有一天回到大山,建设家乡。

    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孩子们面对一批批外来捐助物资,不迷失心智,通过爱心物资激发出对外来事物的新奇和向往,激发出学习和向外探索的动力。我甚至不希望善良的人们仅仅以物质上的援助,来改善凉山州孩子们的生活现状。值得庆幸的是,更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于是纷纷来到这里,了解当地的物产、人文、地理,用耐心和理性考量这片伟大丰厚的土地,用真挚的感情带动这群勤劳质朴的人民。

    一群人几代人的努力,投资、建厂、发展产业,带动当地经济,把一批批青壮力留在故地,留在家门口,留在孩子身边……这或许才是孩子们期待的最好“六一”礼物吧。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