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畅 1983年3月29日,《河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一篇新闻报道——《树立新时期的用人观点,招贤纳士,博揽群才 正定县为有志之士敞开大门》。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同志先后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书记。新闻记叙的是他在正定工作期间,推出广招贤才的“人才九条”,为当地发展破局开路(6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 时间过去40多年,重读“人才九条”,依然深受启发。从调查研究中提炼而成的“人才九条”,具备战略眼光和系统思维,生动聚焦“四不要求”——体现求贤若渴不问出身、围绕实际需求不设上限、注重货真价实不喊口号、坚持使用导向不筑门槛,凸显人才工作的核心要求,牵住了做好人才工作的“牛鼻子”。 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劳动,能否将“四个尊重”落到实处,关键看是否尊重人才,是否视人才为宝。当年的“人才九条”,除了提出“热烈欢迎我县所需的外地各种科技人员来正定帮助发展县、社、队企业”“愿为全国各地技术人员提供试制新产品、推广新技术所需要的工作、生活条件”等外,还专门强调“大胆起用和广泛接受各种人才”,突破力度之大,求贤若渴的态度至真至诚,可见一斑。 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被引进人不同程度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就要求各地各部门和单位,必须换位思考,及时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解除其后顾之忧。“人才九条”提出,“凡需要调入我县者,组织、人事、劳动部门要积极予以办理,若一时办不齐手续,可先来后办,原工资照发,粮食定量不变(全部细粮),工龄连续计算,今后根据贡献大小另行确定工资数额”;即便是被引进以后,也坚持做到“调入本县的科技人员来去自由。本人一旦感到自己的技术专长不能有效发挥时,可以申请调到所向往单位,县委、县政府不加阻拦”,这种不设上限的服务,针对性、操作性极强,对于被引进人才而言,何止是感动。 招引人才,最忌喊口号、讲空话。如果招引人才的政策没有沉甸甸的含金量,人才就不可能被吸引,更不可能随意挪窝。这是人才流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谁背道而驰,谁就招不到人才。“人才九条”提出,“新产品一旦被本县采用,即付重奖;收到经济效益后,利润按比例分成或给一次性总付酬。同时也允许研究项目失败,不追究责任,工资报酬、往返车费照付”“兴建‘人才楼’‘招贤馆’,积极为调入人才解决住房”“对我县和国家有突出贡献者,配备助手、车辆,做到搬煤到屋、送粮到户”等,这般优厚政策,其洼地效应,可想而知。 对于一个地方而言,受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城市能级等众多因素影响,对有些特殊人才和高层次人才而言,实现其工作及身份的全面落地,或许会有一定难度,这就必须实事求是,树立“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观念。“人才九条”提出,“对不能调入我县工作者,可短期应聘或兼任我县某方面的经济技术顾问”“教授、学者、工程师及有技术专长者应聘来县讲学,指导企业经营管理,车接车送,热情接待,并发津贴费”等,这种“只求所用”的价值导向,突破了原先狭隘的人才招引观念,有效弥补了人才短板。 “人才九条”还特别强调:“对我县技术人才更应充分重视,发挥其专长。对有发明创造、做出突出贡献者,其待遇和招聘外地技术人才同等对待。”这就很好地避免了一些地方,在人才工作中有意无意出现的“外来和尚好念经”现象,有利于调动方方面面的人才相向而行、同心发力。 重读“人才九条”,我们不能只是用现今的眼光去审视和评价,更要将它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去认识和了解。如此,才能深刻理解,什么叫“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什么叫“不拘一格、各尽其能”,什么叫“敢于斗争、善于担当”。 重视人才的观念,从不过时。重读“人才九条”,我们要从中读出新勇气、新思路、新举措,积极营造识才纳才聚才的良好生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梯次合理、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持久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