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忱 加快推进基础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不断将基础教育改革引向深入,是当下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中,教师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资源,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更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创新管理模式,赋权增能教师,进一步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路径,全方位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格局,从而整体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体制赋权:构建多元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培训机制 近年来,随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各类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也以制度化、常态化的形式开展。同时,随着教育发展、教师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加,目前,传统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制已经无法完全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无法真正解决专业和职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因此,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家社会等多元主体参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机制势在必行。 一是政府层面做好顶层设计,要逐步形成定位清晰、内容系统的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培养体制。要树立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和意识,从教师的身心特征及对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实际需求出发,注重培训方式情境化、多元化、灵活化,进一步突出教师主体性参与的地位,提升教师培训质量与受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二是教师要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促使教师形成自主发展专业能力,要将教师培训政策内化为教师精神。三是要立足学校关键场域,推行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训方式,立足学校、引导教师专业发展,使得教师在实地实践中得到专业指导和水平提升。 2、环境赋权:形塑教师主动发展的文化氛围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被视为“学校与教学改革的心脏”,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勤奋努力,还需要从整体外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教师自身环境吸收“养料”,丰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文化。 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环境建设:持续推进教育法制环境建设、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加大地方财政资金对教师专业发展力度的支持,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积极创造与其他行业、领域工作者交流合作的机会,让教师更好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贡献社会。二是学校要积极创建支持教师发展的环境:建立健全教师在职培训、进修制度,学校管理者要为教师营造一个科学合理的“充电”环境;建立以中小学为基地、高校和中小学教育科研机构为基础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形成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师专业发展成长路径。三是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教师之间主动建立行动研究团队,加强集体备课、互动研讨、学科研究,实现专业提升与发展。 3、管理增能:促进与保障教师专业自主权 学校管理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不少中小学管理仍停留在科层制管理体制上,使得教师在教书育人中自然产生权力分层、等级服从,特别是由学校管理者主导的课标编制、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抑制了教师的自主权,严重制约着教师专业发展。为此,要加强管理增能,倡导从学校管理走向学校治理,多种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学校发展的全过程。 一是要构建新型法治教育管理制度,从法律法规视域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特别是要进一步健全建立教师专业自主权的保障机制,畅通教师专业自主权受侵犯时的申诉救济渠道;二是学校管理者要改变“行政命令”式的组织管理模式,要与时俱进,倡导科学、民主、多元的学校管理模式,支持、鼓励教师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多元自主编制课程内容、设计课程作业、规划各类课后师生家校活动等;三是教师需要以学校主人翁的姿态更主动地深度参与学校事务和工作,使得教师能够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看待问题,打开格局,扩充视野,实现教育事业价值:四是地方政府要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学校,减轻中小学教师的“行政命令”负担、社会性事务负担,使得教师可以一心一意教书育人。 4、数字增能:建立数字化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课程+资源” 今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统筹推进”“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教育部日前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又将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作为行动之一。通过数字化增能,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是能够解决公共性教育问题,实现公共目标。二是能够满足新时代利益相关者多样化、差异性的教育需求,实现“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特别是在教学、管理、评价等全链条创新上,数字增能能够改善师生课堂教学体验,优化教育教学全过程。近年来,数字技术在学生作业诊断与学业能力发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学校教学评估等方面做了精准分析,使得教师能够准确、高效、科学把握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要求、教师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及学校内涵发展路径,制定出更加适应学生身心特征和发展需要的教学改革方案、规划好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路径、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本文为2022年度市哲社规划课题(教育专项)“赋权增能视域下新加坡中小学教师培训体制探析及启示研究”(G22-5-JY12)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宁波教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