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亚运会倒计时100天的宁波灯光秀。(唐严 摄) |
在媒介技术的浪潮中,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的实体空间,其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概念正在逐渐被解构,代之的是其在各种媒介空间中的呈现——城市媒介形象。城市媒介形象依托多元媒介形态,时时刻刻展现着城市景观、城市生活、城市文化等内容,对内凝聚人心,对外彰显城市现代文明和城市软实力,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城市的价值认同,并在推动城市发展与城市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柏佳裕 常誉维 宁海林 A 城市媒介形象与城市文明 城市文明是城市中各要素所构成的文明,包括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生态文明等。在万物皆媒的时代,城市形象通过各种媒介进行着塑造和传播,由此构建的城市媒介形象与城市文明互为表里、同构共生。 一方面,城市媒介形象是反映城市文明程度、见证城市文明建设的镜像;另一方面,城市媒介形象推动城市文明建设,为城市文明塑型。在拟态环境中,城市的媒介形象是了解实体城市形象的重要参照,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城市的认知和评价,这对城市发展和文明进步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管理者如果善于利用城市媒介形象进行社会治理,不仅能够提升城市形象的美誉度,也能够切实推进城市文明建设,实现两者共赢。 B 城市媒介形象对城市文明的推动作用 城市的媒介形象是构建社会文明的利器。城市媒介形象在呈现的过程中既展现了城市文明风貌,也推动着城市文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推进城市形象与城市文明建设 城市媒介形象能够推动城市形象与城市文明进程。首先,正面的城市媒介形象推动着城市文明的发展,对城市形象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数月前,宁波“顺其自然24年捐款1469万”的新闻再一次冲上热搜,人民网、环球网、浙江日报等54家官媒及众多自媒体进行报道,也让更多人认识了“爱心宁波 尚德甬城”。在此影响下,全国各地匿名捐赠的爱心人士越来越多,充分发挥了示范效应,这些凡人善举也让城市名片愈加闪亮。其次,负面的城市媒介形象固然会给城市“抹黑”,却能促使城市管理者及市民付诸行动改变现状。如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湖南邵阳男子当街踹倒女子等不文明事件引发了全网关注,网友义愤填膺,不可避免地对这些城市产生负面印象。随着问题暴露,也督促着管理者重视并加强对城市文明的治理,引导并规范市民行为,从而撕掉“不文明城市”的标签。 2、促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 城市媒介形象的宣传会在很大程度上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成为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媒介形象通过宣传城市中的公共文化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广场等,吸引人们前来参观,能有效提升其利用率,进而推动城市文明建设。例如,宁波的城市宣传口号是“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港通天下”意指宁波是一个因港而兴的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书藏古今”不仅指那座最古老的藏书阁,更是代表着宁波崇文崇教的文化精神。这样的城市媒介形象凝练地形塑着城市形象,也提升了天一阁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人前往参观,了解宁波文化。与此同时,作为全国文明城市的宁波,以市民的体验感作为重要衡量标准,打造了“席地而坐”的城市客厅,为市民提供干净舒适、绿色安逸的休闲环境,极大增强了市民的生活幸福感,也为其他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3、引导规范市民文明行为 文明是人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在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积极成果与生存体系。市民的整体素质,影响着城市文明的发展程度。城市媒介形象通过引导市民学习和模仿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例如,宣传城市的文明行为和优秀人物,引导市民学习文明礼仪、遵纪守法,规范市民的行为,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达到人在秩序层面的文明。“文明宁波”的城市建设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文明宁波”公众号中,不断宣讲着宁波暖心的助人事迹,发布公益广告以传递文明信号。此外,“微互动”栏目还专门设有两个以市民参与为主的板块——“We志愿”与“不文明随手拍”,通过志愿组织活动与随手发布不文明现象,让市民融入城市生活,传递志愿精神,激发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其认同感和凝聚力。这样的媒体宣传,引导着公众遵守交通规则、遵循文明礼仪,提高文明素质,推动城市文明建设。 城市媒介形象犹如一张电子名片,对城市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媒介技术的更新迭代,城市媒介形象将对城市文明的发展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应充分利用媒介手段,注重挖掘自身的文化特色,借助媒介力量打造立体、独特的城市媒介形象,避免落入千篇一律的套路,以吸引更多人关注、了解城市,促进城市文明的发展和繁荣,不断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媒介形象在塑造过程中应当秉持客观原则,城市媒介形象的推广不单依靠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更重要的是激发市民的主体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在政府、媒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形成城市媒介形象和城市形象交相辉映的局面。 【本文系宁波城市文明研究院课题“宁波城市形象的媒介呈现研究(CSWM202210)”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