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多年前的镇海中学旧影。照片上的文字为作者标注。陈一鸣 供图 |
前段时间在浏览网络时发现一张老照片,经考证它是70多年前镇海中学的旧影,留存至今比较难得,而且对如今这所“牛校”的历史有补充意义,因此,特为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 查阅“镇中”史料,发现该校1949届学生周雅琴在回忆文章《开我心智的母校》中,对此照有所提及。据此推测,这张照片拍摄于1949年四五月份,是三个女同学在初中毕业前与班主任语文老师李秀实的合影留念。周雅琴在文中写道: “我是镇海县中1949届秋三班的女生,解放初离校参军,旋即随部队西进,最后执教于西北大学。岁月悠悠,当年黄毛丫头,今日已两鬓染霜,退下了大学的讲坛。 “我有一张老照片,摄于离校前夕。那时校门前杂草中有一条脚踩的弯斜泥路,直通木质圆门。门两旁是矮矮短墙,墙内几株枯柏掩映不住远处的招宝山。当今修缮好的大成殿,记得它曾是全身灰土三面敞开,隆冬时节,我们的会考就在这里进行。砚台冻了,手足冻了,肃穆的气氛中偶有低沉的踩脚声和用口呵护手的微响,可是我们的心却是火热的…… “记得吗?大成殿东西厢平房……那边是我们的教室。是的,简陋的平房是教室。也是老师们的卧室兼办公室。我仿佛听到教务处平房外出现的手摇铃声,听到班主任李秀实老师的讲课声。李老师曾勇敢地弃置国民党的教材,换讲《离骚》《正气歌》《阿Q正传》等。为此,他曾收到过恐吓信和塞进门的子弹。 “1949年5月,我能冒着解放的枪声,奔向人民军队,主要得益于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我满怀感激之情,细细想起昔日县中,老师们给了我三件宝:一是自尊自爱,二是洁身敬业,三是奋斗求进,努力塑造人素质中的自控能力、协调能力和耐苦能力。它是我们镇中的闪光传统。我默默祝福我的少年校友们比我飞得更好,更远。他们亦一定会永远怀念自己扬帆远航的起点——亲爱的母校镇海中学。” 从文中可见,周女士也珍藏着一张相同的照片。 查阅“镇中”校友录,有对周雅琴的简介:“周雅琴,女,1932年9月出生于镇海。1949年7月毕业于镇海中学。1949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七兵团。1954年考入西北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丁玲学术研究会理事、中国延安文艺学会理事、陕西省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撰写论文30余万字。创作的电视剧本《昨夜的月亮》获全国评选奖。”如果周雅琴在世的话,今年已经91岁高龄了。 每一年高考,作文题目最受人关注。而在历年作文题中,让人印象最深的当数1977年恢复高考那年的作文题《路》。多少年来,《路》这个极具前瞻性的命题,以其对历史的深邃审察和对未来的热切盼望,一再被后人提及,成为高考作文题中的经典。而这篇作文的命题人,就是这张照片中的李秀实老师。 李秀实(1919-2002),籍贯湖南湘乡,1919年9月25日出生于杭州,24岁考入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文学院。在浙大求学期间,他随学校颠沛于战乱之中,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完成学业。李老师的强项是古典文学和古代汉语。1947年,他从浙江大学文学院毕业后,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先后在镇海中学、锦堂师范学校、绍兴二中、绍兴师范学校、绍兴教师进修学校、柯桥中学及绍兴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87年退休之后,李老师又应聘担任绍兴老年大学古代文学课的老师。2002年9月7日去世。 照片中间的女同学高翠贞,后来成了柴桥中学的政治老师,在“柴中”师生的回忆中,有着较好的口碑。上世纪80年代回镇海县城教书。照片中的另一位女同学,名叫范荷英,生平不详。 在照片的左侧背景中,可以看到1949年时学校的大门为镇海文庙的棂星门,这在“镇中”留世的照片中比较少见。棂星门原作灵星门,一般设置于文庙前面。古人认为“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灵星之神”,以棂星来命名孔庙之门,象征着孔子施行教化、广育英才,也蕴含天下文人学士会集于此之意。 民国《镇海县志·学宫》有记:“……(泮)池南为棂星门,以石为柱楣,三座六扉,门前直出,护以石栏,门内遍栽松柏……”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当时“三座六扉”中的左门已经全部用砖瓦砌堵,只留下中间一扇大门进出。据镇海文保老人洪余庆先生回忆,棂星门在上世纪70年代末被整体拆除。 照片的右侧背景为如今国家4A级景区招宝山,山上的城堡就是曾经的海防要塞威远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