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团市委、市教育局主办的“亲青课堂”暑托班,已连续两年入选宁波市民生实事项目 |
闻靖灏 王雁茹 李蕊 少年儿童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接班人和未来主力军。扎实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让儿童友好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识,让广大儿童充分享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使家庭教育由“家事”变为“国事”。“赋能成长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旨在通过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降低家长育儿焦虑,促进家庭和谐,提升子女身心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助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A 合力构建“赋能成长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好少年儿童是一项战略任务,事关长远”,强调“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谁都不是旁观者,谁都不能置身事外。由此,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家庭教育供给主体要不断创新服务供给机制,从而满足家庭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以提高服务品质和回应性。 1、政府统筹为家庭教育赋能 协同育人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政策意涵,政府通过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制定政策法规,明晰各方职责、明确经费供给渠道等为家庭教育赋能。一是营造全社会重视家庭教育的氛围。明确国家保护少年儿童的责任,转变父母认为育儿仅是家庭私事的观念,引导社会成员逐步树立科学少年儿童观,形成尊重少年儿童权利的意识。二是各级政府要担负起组织、协调、指导、监督责任,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和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并将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三是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依规积极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服务活动。四是完善各级政府部门的协调机制,不同机构举办的家长学校、社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要明确服务边界,促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促进。 2、社区指导为家庭赋能 城乡基层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基层社区作为对接家庭、支持家庭育儿的中坚力量,一要开展家长调研,综合家长需求确定指导主题与目标,确保指导主题符合家长育儿需求。二要选取家长参加相应主题活动,要根据父母需求、家庭结构与类型、实际抚养人等不同情况,匹配主题内容选取相应人员参加活动。三要开展成效追踪并为家庭提供持续改进指导,为不同类型家庭、为家庭中不同成员提供引领与帮助,实现全体家庭成员共同成长。 3、高校助力为家长赋能 高校教师团队依托专业力量为少年儿童家庭开展优质的家庭教育,根据家长育儿困惑、家庭类型、实际抚养人等特点,设计符合家长实际需求、有针对性、指导性强的指导内容体系,通过组织开展集体教学、亲子实践、团体辅导、个案咨询等指导活动,为家长提供科学理念的引领及科学方法的示范,将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与方法传播到家庭中,帮助家长在教养子女时有据可依,有方可循。 B 分类设计“赋能成长型”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体系 提升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需要对指导服务对象进行分层,比如独生子女家庭、二孩家庭、不同处境家庭、单亲家庭等,根据服务对象特点进行兼顾全面、重点突出、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从家长、孩子、亲子三个维度设计适宜的培训内容,通过集体授课、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促进家庭成员共同成长。 1、理论型学习促进家长育儿方式不断改善 家长只有熟悉少年儿童成长规律、了解少年儿童不同阶段成长需求、掌握少年儿童教养的科学方法,才能使孩子全面健康快乐成长。目前家长的育儿困惑主要集中在如何“养、教、护”三个方面,理论型学习要围绕“有效学习的本质与方式”“不同类型家庭少年儿童有效养育”“少年儿童疾病预防与健康照护”等方面展开,有效回应家庭育儿难点。通过系列科学设计有主题、有重点的理论学习引导家长深入理解家庭教育的理念、原则与方法,了解少年儿童养育中的基本常识与问题解决策略,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更有效地陪伴孩子。 2、引领性课程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的发展需求不同,需要提供的指导与帮助也不同,根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为其提供切实有效的、积极正向的教育引导,可使少年儿童发展得到专业全面的引领。引领性课程设计要围绕儿童的动作发展、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社会性发展、情绪发展、习惯的养成等方面开展,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接受能力与心智特点,通过多样化的、参与性强的活动开展,使其在专业老师的引领下不断获得进步,帮助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发展。 3、沉浸式指导促进亲子关系逐步融洽 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对于如何有效陪伴、如何融洽亲子关系等问题存在不同程度困惑,家庭教育指导团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需要走入家庭、走向家长、走近孩子,基于现实情境开展沉浸式、个性化指导。二是需要通过正确示范让父母意识到自己的育儿不足,引导父母运用育儿理论指导育儿实践。三是需要通过活动指导,使家长明确不同阶段孩子发展的重点及支持策略,提升家长理解少年儿童能力与有效陪伴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宁波科创中心、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鄞州区中河街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