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目前,一些地方和学校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开门办思政课、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有的学校课程思政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面对这样的实际,“大思政课”是破解当前思政课建设突出问题的有效路径。2022年6月,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与慈溪市委宣传部合作,成立浙江省首个理论宣讲学院。以“大思政课”建设为牵引,慈溪市理论宣讲学院通过建构校地融合实践平台,统筹校内校外各项资源,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持续推动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 慈溪市理论宣讲学院成立的初衷就是以“在地融合化”的思维和方法论统领大思政课教学和人才培养改革的总体架构,从“参与地方”到“服务地方”,通过建构以“地方共同体”为平台的思政课教学和实践体系,助力“大思政课”建设,全方位营造育人氛围,最终形成高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为实现这一设想,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和慈溪市委宣传部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慈溪市理论宣讲学院工作机制,推动协作配合质效双升。一是在机构设置上设立“双院长制”。由慈溪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担任名誉院长,由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主要领导担任院长,设执行院长和副院长等职位,由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组织宣传部、教务部、学工部、经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人员组成。同时建立例会制度,有序推进各项工作。二是积极拓宽经费渠道。慈溪市理论宣讲学院的经费来源主要包括慈溪市委宣传部划拨经费、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划拨经费、理论宣讲学院申请的各类课题、研究项目及承担培训服务取得的资金等,通过不断加大经费支持,持续助力慈溪市理论宣讲学院的健康发展。三是加大硬件设施方面投入力度。慈溪理论宣讲学院已经建设完成虚拟演播室一间、微课教室一间,累计投入56万元;并在未来计划建设常态化录播室一间。通过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慈溪市理论宣讲学院提高理论宣讲水平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 慈溪市理论宣讲学院成立之后,按照“宣讲+育人”“示范+创新”“常态+长效”的要求,以“高校+地方”“教师+学生”的形式,先后成立多支大学生理论宣讲队,深入慈溪市各镇(街道)开展调研和宣讲,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青春力量传播好党的声音,打造新时代思政教育“大课堂”。 通过采取理论宣讲、实地调研等方式,慈溪市理论宣讲学院有效地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结合起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走。仅2022年下半年,理论宣讲学院教师和学生宣讲员就深入慈溪各文化礼堂、社区、街道等开展理论宣讲50余次。学生宣讲员还深入地方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场所,就近开展红色文化宣讲活动,学生宣讲员仅在中共慈溪历史馆一个场所就为广大市民提供志愿讲解130余场,接待访客1.1万人次。这些宣讲活动得到了学习强国、中国共青团杂志微博、浙江新闻客户端、宁波电视台等20多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媒体的多次报道。今年3月,慈溪市理论宣讲学院成为浙江省首批理论宣讲研修基地。通过以理论宣讲为抓手,慈溪市理论宣讲学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宣讲员,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其中1位同学入选省级宣讲员、8位同学入选宁波市千名青年宣讲员;宣讲员团队获2022年“创青春”浙江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两个宣讲员团队被评为宁波市高校“先进大学生集体”;宣讲员获浙江省高校思政微课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宁波市主题宣讲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宁波市高校红色经典故事演讲大赛三等奖1项。《浙江宣传信息》以“慈溪市成立全省首个理论宣讲学院,让党的创新理论推门入户”为题作出肯定性批示:“慈溪市深化校地合作,成立理论宣讲学院,利用学校人才优势,提升理论宣讲水平的影响力,这种机制值得推广。” 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慈溪市理论宣讲学院成立后,先后以文化礼堂调研、红色文艺宣讲、革命遗址保护公益诉讼、居民数字素养调研、社区矫正为主题成立五支学生队伍,深入慈溪市开展一系列宣讲与调研活动。通过采取“调研+宣讲”的模式,理论宣讲学院推动学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将课本知识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让大学生的思想得到了锻炼、理论素养获得提升。 以文化礼堂调研为例,慈溪市理论宣讲学院专门成立了一支文化礼堂调研队伍。调研队伍共60人,分为3个小组,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暑期集中调研活动。同学们不避酷暑,实地走访了慈溪市272家农村文化礼堂,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带队教师获得慈溪市委宣传部课题《慈溪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管用育”绩效测评》和慈溪市社科联课题《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助力共同富裕》的支持,撰写的资政报告《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乐民,建好管好用好农村文化礼堂的对策建议》获得市委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通过采取“调研+宣讲”的模式,慈溪市理论宣讲学院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能力,增强了学校的社会服务效能。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技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