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理论周刊·社科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8月15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阳明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方东华 

    王阳明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他从自身的经历出发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在行旅中写有多封家书,表达了对家人子弟的殷切关爱和教诲之心,通过言传身教,最终形成了王阳明家庭教育思想。王阳明之所以重视家庭教育,是因为他认为一个人成才与否,与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学必立志

    古往今来的学者,谈到家庭教育,没有不重视立志的,王阳明更是如此。他小时候听说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拉俘虏,就痛下决心,一定学好兵法,强国强兵。后来,王阳明能率兵平定宁王内乱,与他早年立志学兵法有很大关系。为此,他在《示弟立志说》中提到:“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

    王阳明强调立志,首先在于他认为有其志始有其方,无其志则无其事。故王阳明引程子“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后发挥说:“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非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欤?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务去人欲而存天理,则必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故学必先在立志而不先在求方。

    王阳明强调的立志,是以圣贤之学督训子弟,而不是以举业进仕为目标。所以,他在戎马生涯之际仍然不忘时时训导子弟读书上进,希望不要急于科考,只念其“本领未备,恐成虚愿”。他说:“科第之事,吾岂敢必于汝,得汝立志向上,则亦有足喜也”,只希望子弟能够读书明理上进即可。他作有《惜限说》,用以教导子弟及时当勉励,不要虚度光阴。在《寄诸弟》中,则鼓励后进子弟不要为此前没有努力学习而懊悔,而要利用好余生“奋志于学”,则亦“犹尚可有为”。

    二、守孝为本

    孝道是儒家所倡导的根本道德。《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王阳明继承儒家的这些思想,视孝为人的良知本能。他阐释孟子的“尧舜之道,孝弟而已”,认为孟子的这句话,“是就人之良知发见得最真切笃厚、不容蔽昧处提省人,使人于事君处友仁民爱物,与凡动静语默间”,在这里,王阳明把孝亲视为良知的根本、圣人之道德根本。

    王阳明教育弟子子侄,以孝为本。其《赣州书示四侄正思等》说:“吾非徒望尔辈但取青紫荣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夸市井小儿。尔辈须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以圣贤自期。”《又与克彰太叔》云:“正宪读书,一切举业功名等事皆非所望,但惟教之以孝弟而已。”教育门生子弟以孝为主,构成了王阳明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至于如何行孝,王阳明认为不仅要使父母无忧,更重要的是要以养志为孝。王阳明认为:“夫孝子之于亲,固有不必捧觞戏彩以为寿,不必柔滑旨甘以为养,不必候起居奔走扶携以为劳者。非子之心谓不必如是也,子之心愿如是,而亲以为不必如是,必如彼而后吾之心始乐也。子必为是不为彼以拂其情,而曰吾以为孝,其得为养志乎?孝莫大于养志。”这就是说,贤父母是不以子女养己身为孝,而以子女养己志为孝。贤子女也应该以承父母之志为孝。

    三、谦虚慎独

    反对傲慢,提倡谦虚,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一贯传统。一个人品德上的缺陷,以及很多不良行为,很可能是因为傲慢产生的,所以王阳明把“傲”作为重点防范对象来告诫子弟。王阳明对于“傲”的危害,罗列得很详细,认识得也很深刻。他在《书正宪扇》里有这么一段:“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弟。”

    他又进一步阐释“傲”的危害:至于为君而傲,亦不能仁,为父而傲,亦不能慈,为兄而傲,亦不能友。大凡仁之恶行,虽有大小,皆由傲慢胜心而来。一有傲慢心,就不会有改过徙义之功。王阳明把傲看做是“众恶之魁”和“人生大病”。

    反对骄傲,必然要提倡谦虚。在分析了傲的严重后果之后,王阳明又谆谆教诲子弟:“汝曹为学,先要除此病根,方才有地步可进。”想要学习进步,必须除掉“傲”这个病根,谨言慎行、宽以待人。他在教子诗文中多次强调这一点,“见人勿多说,慎默真如愚。接人莫轻率,忠信持谦卑。从来为己学,慎独乃其基。纷纷多嗜欲,尔病还尔知”,教导子弟勿要妄发议论,言语一定要谨慎,待人不要轻率为之,忠信待人谦卑自处,不要多求妄取。

    四、知错改过

    改过是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一条重要原则。王阳明认为,过者,大贤所不免,故不贵于无过而贵其能改。他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说:“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故不贵于无过而贵其能改。”他又说:“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人孰无过?改之为贵。”他又举出成汤、孔子的例子。成汤、孔子是公认的圣人,孔子却说:“假我数年学易,可以无过矣。”而仲虺称赞成汤,也只是说“改过不吝”而已。可见,圣人如成汤、孔子,过错也在所难免,贵在有过能改。

    王阳明强调,惟改过才能迁善,过不改善必不入。他希望子弟平日要做到“三省其过”:“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一个人之前即使犯了大错,只要他能改过仍然不失为君子。

    如何对待别人的过错,王阳明认为师友之间过失相规责善相从,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故凡评人之短,攻发人之阴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而应该“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委婉曲折地使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对于犯过者而言,则要诚恳地接受,要认识到:“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虚心接受教训以免失误。他劝勉子弟:“德洪、汝中及诸直谅高明,凡肯勉汝以德义,规汝以过失者,汝宜时时亲就”,希望他们见贤思齐,亲之敬之改过迁善。

    (作者为宁波市王阳明研究院副研究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