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华 近期,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正在开展,百余名医院院长、书记被查,一台仪器被院长吃掉上千万元回扣,多场医药学术会议延期或取消,多地限期追缴医务人员违法所得,医药代表纷纷退群离场等动向,均为社会广泛关注。8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司局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聚焦医药行业“关键少数”和关键岗位,构建风清气正的行业氛围,为医药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原以为本轮医疗反腐“狂飙”,会导致医务人员风声鹤唳、人人自危,未曾想到,广大医务人员对此也期盼已久、拍手称快。这几天,不少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大胆举报自己所了解的医疗腐败行为,曝光所在医院与腐败、权力打压等相关内情。 此现象说明,医疗腐败分子仅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医务人员一身正气,也恰恰是他们兢兢业业地奋斗在一线,承担着繁重的医疗任务——包括在各种危急紧要关头,他们不仅无私奉献,甚至连命也豁得出去。但也正是这些一线医务人员,长期受到“夜班费该不该发”等医院内部机制问题的困扰。 因此,在当前的反腐风暴之下,民众也要明白,医疗腐败虽然触目惊心,对于广大医务人员,却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切莫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医疗腐败可恶可恨,但绝大多数医务人员不仅与腐败不沾边,更是腐败问题的受害者,在对抗疾病和打击腐败两个方面,他们是与患者站在同一战壕的战友。 谈及医疗腐败,社会已习惯于“从外部看”。但实际上,医疗腐败在医院内部事务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一些医疗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缺之不可”,久而久之,包括确定科研项目、组建科研团队、医院人事调整、引进设备、采购药品、职称评审等事宜的话题权,就会掌握在他们手中。不仅药企行贿、患者塞红包找他们,医院内部普通医务人员连正常医疗与科研、晋职晋级、绩效分配等,也得受制于他们。 这种“技术寡头”现象,在很多医院普遍存在。技术掌握在少数医生手里,而约束与监督机制又不够健全,技术腐败由此产生:对外大收钱财,对内排除异己,导致医院内部环境乌烟瘴气。 由于专业门槛等原因,医院系统相对封闭,在大规模反腐风暴强力介入之前,其内部事务很少接受公众审视与社会干预。受此影响,尽管医院里技术山头现象严重,系统内的医务人员即便遭受了打压和伤害,也只能选择隐忍、接受。也正因此,从医院打开“内部视角”,整治医疗腐败方能不留死角。 以此而言,全方位的医疗反腐,也是为了保护好更广大医生的合法权益。很多一线医务人员十分辛苦,其劳动所得却远不及付出,医院内部的反腐红利也应惠及这些医务人员,像节省的医疗支出、追缴的腐败资金等,可用于改善他们的待遇。 当然,从长远来看,保护广大医务人员合法权益,必须在医院内部约束好权力,避免“技术寡头”现象。既要理顺医院内部机制,重建风清气正的学术和工作环境,避免权力与技术催生医疗腐败,也要防范权力沦为医院内部打压霸凌一线医务人员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