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8月18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传承,唯有创新才能精彩

    袁明淙

    炎炎夏日,本是草席热卖的季节,海曙区古林镇仲一村的郑仁菊却在为家里积压的100多条手编草席卖不出去而发愁。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黄古林草席编织技艺的传承人,郑仁菊因为经济拮据,无法潜心从事非遗传承培育活动,不得不放下席草,拿起饭勺,靠在村老年活动中心做饭来补贴家用。

    为什么自古扬名海内外的黄古林手编草席风光不再?为什么传承千年的黄古林草席编织成了濒危传统技艺?用郑仁菊老伴王卫国的话说,是因为“现在年轻人都吹空调的,很少用草席了”。仲一村党支部副书记崔文兵则认为,原因还在于,机械化生产挤压了手工编织草席的生存空间。

    无论是机械化生产的挤压,还是年轻人不再青睐,都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非遗扎根并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土壤正逐渐消失,非遗与现代生活的链接正在断裂。

    诚然,非遗在萌生和发展的时候,是时代的宠儿。时代变迁导致非遗生存的土壤动态变化,这就要求非遗传承人不断与时俱进,在学懂弄通祖传技艺的同时,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根据时代特征进行适时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当代价值,激发非遗内在活力。

    作为省级非遗传承基地,古林镇仲一村在草席编织技艺的传承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如对手工编织户进行重点扶持、聘用农技人员授课培训、推出家门口就业的共富工坊等,开展了一些非遗体验、技艺传承传播活动,但总体上显得创新能力不强、吸引力不足,没能推出广受青睐的优质文创产品。在此情况下,非遗的文化语境逐渐削弱,非遗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传承困境。

    摆脱这种困境,离不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非遗不是躺在橱窗里的展品,也并非束之高阁的技艺绝活,而应是促进增收致富的“金钥匙”。要以传承支持产业、以产业促进就业、以就业助力传承,形成一个非遗保护闭环。只有这样,才能让像郑仁菊这样的非遗传承人放下饭勺、重拾席草。

    近年来,非遗保护传承、开发利用等各个领域的数字化发展逐渐成为新潮流、新趋势。传统非遗技艺与数字科技相结合,赋予了非遗新的时代元素和意义。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非遗传承人搭建了走进千家万户的舞台,让更多人便捷地看非遗直播、赏非遗技艺、购非遗产品,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创新拓宽了路径。

    非遗保护传承,需要老一辈传承人的默默努力,也需要更多年轻力量的创新突破。无论是开发非遗文创产品还是拥抱数字化,离不开年轻的设计、推广人员与掌握精湛技艺的传承人合作,共同开发、推广符合当下需求与审美的、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

    借助互联网平台,充分展示非遗文化与技艺,不断推出新的文创产品,让非遗品牌符合当下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趋势和潮流,实现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或许,这就是黄古林草席编织技艺这样的非遗项目的出路。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