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四明周刊·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8月21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仿木,浓浓的恋木情结

修复后的余姚谏议坊
武当山“铜仿木”建筑——金殿
崇觉寺铁塔
宁波慈城镇方家砖雕门头的正面
保国寺砖雕屏门
石仿木屋子模型的局部

    桑金伟 文/摄

    中国人有着浓浓的恋木情结,这似乎在中国建筑界已形成了共识。老一辈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对此有过论述,后辈的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王振复等对此也有过研究。近年,香港学者赵广超在《不只中国木建筑》中也有不少生动精彩的描写:

    “中国人用木头造出纸来,用木头刻字制版,然后在木头搭建的空间里,一并写下整个建筑和工艺发展史。”

    “《康熙字典》里‘木’部的字有1413个,其中就有超过400个与建筑有关。‘栖身’怎可以不从‘木’开始。”

    “古人植树做林,截木为材。盖房子,做家具。生活在树木旁,住在木材里。在木桌上吃,在木床上睡。五行中,‘木’的位置安放在旭日照耀的东方,是一切生命之源。”

    “‘伐木丁丁,构木为巢’,并不是中华民族的专利……每个民族都会利用木材开始筑他们的房子。在各个民族纷纷由木材过渡到木石并举,甚至完全改为砖石结构时,唯独中国人却由始至终钟情于木材的应用(一幢建筑物木材往往占材料的70%或更高的比例)。”

    “几千年下来,木建筑已变成中国建筑的同义词,并且广泛地影响着邻近的国家,在以石头为主的西方建筑以外,形成一个独立自主的建筑传统。”

    “木材技术的发展不但影响结构以及速度,同时更加深了古代中国人对木建筑造型的审美倾向,影响所及,连带各种石造建筑亦普遍出现模仿木材结构的现象……故在处理石头时亦采取木材的榫卯嵌接技术……”

    中国人独有的恋木情结或说“审美倾向”,可以从精神层面上加以探讨,但我今天仅从建筑之具体形态——仿木,作记录描述。

    除了占主体的木材外,石头也是古代建筑中常用的。一些小件,譬如石长凳,完全仿木凳制成,连榫卯结构也一样,尽管这榫卯结构是假的。我曾拍摄过一扇“亚”字形图案石窗,由很多条直棂组成,每条棂都模仿木榫卯连接。请教老木匠得知,这种榫卯叫“飞插”,属精细工艺的一种。而这扇石窗不厌其烦地用了200多个“飞插”,活脱脱就是“木窗”的模样。多年前,我还拍到石匠正在安装“石仿木”栏杆的一张照片,体现出“事石如事木”的工匠精神。

    再看大件。中国多牌楼,牌楼有石建的,也有木作的,但石建牌楼以木头牌楼为标准。建筑学家刘敦桢说:“牌楼……俱以木牌楼为标准,分件名目,亦唯木作是遵,甚至施工下墨,每有木工参与其间……”宁波旧有的牌楼保存完整的已不多,修复后的余姚谏议坊其主体部分仍是原件,可以看出,它的4柱3门2楼皆为仿木。

    温州瑞安圣井山上石屋用的是石梁架,石梁架采用仿木的穿斗结构,据载它建于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

    我在慈溪市天元古玩城曾拍摄到一物,应是古董商从外地收来的,为石仿木屋子模型的局部:柱和梁枋间有10扇门,石仿木相当逼真,但这些门是无法开合的。

    湖北武当山朝天门也有仿木石屋,此石屋体量比瑞

    安圣井山上的小得多,但精巧别致,门能开合。

    除了木材、石头外,砖块也是古建筑的常用材料。砖的仿木多体现在砖雕上。保国寺内陈列着16扇砖雕屏门,屏门四周是仿木雕的花边,雕刻很精细。花边包围的是仿木板的砖雕画,雕的是“伯牙操琴”“贤母教勤”“竹林七贤”“东篱采菊”等经典故事。这样的砖雕屏门在别处恐怕难以见到。

    宁波留存下来的砖雕门头较多,一些砖雕门头的仿木做得很好。如慈城镇的方家砖雕门头的正面,额书“入孝出弟(悌)”,落款是道光乙丑年(1829年)秋月董国华书。此砖雕门头摄于2008年元旦,据悉现门头已毁,甚是可惜。细细观察该砖雕门头的局部,门头顶部的仿木斗拱尤其精美。此砖雕门头不仅体现了宁波工匠高超的砖雕技艺,而且彰显了慈城的慈孝文化。

    此外,我们还能看到少量的铜、铁仿木古建筑。最好的“铜仿木”建筑应是湖北武当山的金殿。金殿的全部构件采用铜质分体铸造,再经榫卯安装,然后通体鎏金而成,结构严谨,连接紧密,无铸凿之痕。据载,金殿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现存建筑建于明代初年。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金殿作为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一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另外,泰山、峨眉山、山西霍山等地也有仿木铜殿存世。

    “铁仿木”较为出名的是位于山东济宁市崇觉寺内的铁塔。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铁塔始建时为7层;明万历九年(1581年)往上加盖2层,成为9层塔。每层均为铁壳砖心,分段浇铸而成,完全模仿木结构。1988年崇觉寺铁塔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仿木无处不在,中国人的恋木情结源远流长,难怪赵广超说,“中国人用‘土木’工程来表达建设的概念,西方人则利用石头来堆出他们的家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