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云亮 林慧老师是我50年前读高中时的英语老师。 记得1972年正月里一场大雪过后,我们踏进了位于江北岸槐树路的宁波市十三中学大门。班主任张永法老师说,学校很重视我们这两个高中班级的教学,为我们配备了最好的老师,如语文老师吕萍、数学老师吕敏寅和英语老师林慧。同学们很受鼓舞,决心好好学习不辜负学校对我们的期望。 第一学期,我们在浮石亭旁边学校分部的一栋旧洋房内上课。第一堂英语课开始的时候,林慧老师走进了教室,她一头短发,戴着眼镜,文文静静的。当时其他老师讲课基本上用宁波话或“灵桥牌”普通话,但她用的是普通话。后来听说,林老师祖籍岭南,生长在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当过新华社记者,会拍照片还会拉手风琴。她在我们的眼里,是很有文化的。 林老师按照学校规定的高中一年级教材开始施教,但一拿到课本,我们差不多傻眼了。因为我们虽然都是71届初中毕业生,但英语大都只是认识26个字母的水平,连现在人人会说的YES、NO、OK都浑然不知所云。看上去,每个句子中的每个单词都是生词,远远超出了我们的基础,大家叫苦不迭。因为不懂音标,我们只能在单词下面注上密密麻麻的汉字白字,用死记硬背来学习句子和课文,读起来怪腔怪调的。老师教得很累,我们也学得很累。磕磕绊绊地学完第一学期的英语,考试过后就差不多忘了。 第二学期我们改到学校总部上课,林老师也调整和改变了教学进度,根据我们的基础为我们补课,从国际音标开始,继而是读音规则、基本语法和最简单的句子。看到学生的英语学习循序渐进走上了台阶,林老师感到由衷的高兴。高二的时候为满足一些爱好英语同学的需求,她在下午放学后开了个英语学习班。林老师悉心授课,解答疑难,我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当然,那时候这样的课外辅导,老师是绝对不收取任何费用的,而且还冒有风险。再后来,上海师范大学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办了“业余外语广播讲座英语初级班”,我们几个喜爱英语的同学通过收音机学习,林老师则托上海的亲友为我们及时买来了配套的广播教材。她还为我们辅导和释疑,使我们的英语学习大有长进。 1974年春天,高中毕业后,我常常去林慧老师家走动。她丈夫吴本立老师也是英语名师,在宁波三中工作。那时候,他们住在江北岸动力机厂大门外的老式新房子里,家里有一个很大的落地书橱,里面排列着好多英文图书。看到我一直喜欢英语学习,她先后借给我《雾都孤儿》《远大前程》《织工马南传》《大卫·科波菲尔》和《汤姆叔叔的小屋》等英语读物。这些课外书使我开阔了眼界,扩大了知识面,为我后来的英语继续学习和英美文学翻译打下了基础。 1977年高考揭榜后,我去林老师家报喜。她开心地向我表示祝贺,还兴奋地告诉我,她辅导过的几个学生都如愿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学院和杭州大学等高校。看到她发自内心的笑容,我再次感受到了林老师对学生的无私奉献,她期望的回报只是学生能够榜上有名。 后来,我在上海海运学院求学期间,林老师来学校参观,勉励我刻苦读书学好本领。我也去石门一路她母亲家看望过她。 改革开放后,林老师调往宁波教育学院担任英语教师。1985年秋天,我和妻子一起去看望她的时候,住宅已经从槐树路搬迁到了西门外的郎官巷。 1986年根据国家政策,林老师跟吴老师一起调回吴老师的家乡苏州工作和定居。20世纪90年代退休后,由于他们都会说英语,常常一起去国外旅游观光,先后去过英国、美国、日本、泰国和澳大利亚等地。林老师的退休生活很丰富很充实,但她在宁波教书育人几十年,有好多朋友、同事和学生,她已经把宁波作为第二故乡,隔几年要来走一趟。每次来她总会联系我,我们就一起吃饭叙旧。每当我说起自己的英语成就全靠她培养的时候,她总是谦虚地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2006年8月,林老师和吴老师在宁波期间来到东湖花园,参观了我搬入不久的新居。看到书房内有我翻译的小说,她打心底里感到欣喜。 2014年4月27日,我们的高中班级举办毕业40周年庆祝活动。师生济济一堂,气氛很活跃很愉快。林老师一直谈笑风生,与我们一起回忆当年十三中学的一些趣闻逸事。 2020年国庆假期来甬时,她说很可能是最后一次来宁波了。林老师生于1933年,已是耄耋之年。我带去了刚刚出版的两部译著,林老师说这是她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不知不觉又三年,我打算今年抽空去苏州看望林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