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华 8月19日下午2时左右,京沪G12高铁上突然响起救急广播,称2号车厢有人突发疾病,请求乘客中的医生协助救治。没想到6名医生迅速先后抵达,直到患者情况有所缓解,才返回自己的座位。对此,乘客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表示“安全感满满”(8月22日光明网)。 在高铁、航班上,当乘客突发疾病时,通过广播成功找到医生,是司空见惯的一种现象,并且,有时还能找到多名医生甚至一个专家团队。比如,乘客当中正好有一群医生一同出差,这种豪华的诊疗团队有时也会被找到。 与过去相比,这次广播找医生出现了一个少见的现象——不仅一次广播很快招来了6名医生,而且他们坐在不同的车厢,来自不同的医疗机构。这些医生能够迅速集结,比一个互相熟识的医疗团队出现更难,也更显可贵。这说明,积极响应广播找医生的号召,勇敢地为不相识的路人提供急救,已成为医务人员的普遍行动。 曾几何时,广播找医生有时很难找到,甚至无人响应。出现这种现象,或许并非车上无医生,也不是他们不想施救,而是担心惹麻烦、怕担责。自从俗称“好人法”的急救免责法律条款出台之后,情况就开始发生改变。如今“好人法”已深入人心,作用也日益得到凸显,可以预见,将来敢于为患病乘客伸出援手的医务人员势必更多。 此外,民众对于医生执业和义务施救,也能够客观和理性地看待。由于医生执业有地点和执业范围限制,在医疗机构里,超出这些限制执业算违规,以至于关于医生在外紧急施救是否合法合规,社会上也曾热烈讨论过。后来民众普遍认识到,医生在外紧急施救与医生在外执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理应加以区分,这有效减少了医生的顾虑。 更关键的是,2022年3月新《医师法》开始施行,为了鼓励医生在外参与急救,明确医师在公共场所自愿实施急救免责。法律条款的及时更新,也让医生吃下了“定心丸”。一些地方和医院还对医生在外急救出台鼓励措施,比如给予奖励或进行绩效加分等,也提升了医生在外参与急救的积极性。 当然,公共场所急救仍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有时医生好找,药物和听诊器等基本的诊疗设备难找。在公共场所常备一些基本药物和诊疗与急救设备,才能让医生免于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社会不仅要鼓励包括医生在内的民众积极参与急救,而且应对相关措施进行动态观察和评估。“广播找人招来6名医生”是一个很好的观察视角,这个可喜的变化说明,我国就公共场所急救推出的系统措施已产生很好的效果,也预示着只要继续强化和完善这些措施,敢于和善于急救有望成为更多民众的自觉行动和基本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