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波 印象中地方志里的“大事记”多是干巴巴的,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最重要的事情。最近翻阅《章水镇志》,发现1936年只有一件大事:县立图书馆图书巡回车送书至樟村。 短短一句话15个字,给人的想象空间太大了。地方志的“大事记”里出现最多的是天灾人祸,比如干旱、瘟疫、火灾、发大水等,这些都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存亡,当然是大事。而一场规模不会很大的送书活动居然能成为大事,且是这一年里唯一的大事被记入地方志,初看觉得有点奇怪,再一想,恰好说明这一年是风调雨顺的好年景,没有“大事”就是平安啊。自古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吃饱穿暖是很多人一辈子孜孜以求的目标,只有在温饱无虞的前提下,才会对精神食粮产生念想,那是更高一级的追求了。 鄞县县立图书馆是宁波图书馆的前身,创建近百年来,馆址多次变迁,1936年的馆址位于府侧街,大概就是现在的中山公园边上。从老照片上看,这是一幢西洋建筑,两层楼,蛮气派的,藏书量4万多册。 图书馆送书下乡,这巡回车是怎样的一种车呢?不可能是汽车吧,1936年樟村还未通公路,连手拉车都进不去。17年后的1953年,“晓鄞手拉车道开工建设,至1955年建成”。至于汽车路那就更晚了,1957年“鄞江至蜜岩公路建成通车”,当然也是那一年的大事,记在镇志里。 市中心的这一缕书香到底是怎么飘进四明山区的呢?我特意咨询了图书馆的朋友。她回复说,当时的鄞县县立图书馆在郊区备有车辆,一般以自行车、人力车、马车为主,定期巡回送书。哦,怪我思维太单一,只把车定义为有四个轮子的,两个轮、三个轮的人力车、畜力车也是车啊。只是这样送书太艰苦了,从平原地区进入章水镇需要翻山越岭,山路崎岖且狭窄,三轮车和马车不一定过得去,只能是自行车了。遇到上坡和下坡,估计不是人骑车而是车骑人了。 当然也可能是走水路,把书和车子放到竹排上,溯流而上也能抵达。这样的话,得先用防水布把书包好,免得被水打湿。也不容易。 不管怎样,书是送到了。只是用这些交通工具送书,数量多不到哪里去。但是对于文盲占多数的山区小镇来说,无疑是一件文化盛事。我想象不出当巡回车到达章水镇时,是怎样热闹喜庆的景象。 9年以后的1945年,“大事记”里记录了6件大事,其中一件也跟图书有关:“7月,浙东韬奋书店在樟村设鄞西分部,同年9月随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哦!一家只存续了两个月的书店。 浙东韬奋书店是一家什么样的书店?它的本部在哪里?我上网查了一下,得知这是一家红色书店,最早开办在余姚,主要工作是“翻印、出版毛泽东著作和各解放区的书刊、军事地图等,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抗日政策等”。 浙东韬奋书店鄞西分部虽然只开了两个月,但意义非凡,它在这里播下了红色的种子。书店北撤以后,红色书籍的发行传播工作并未停止。事实上,早在书店开设之前,这项工作已经在悄悄进行了,1944年在樟村老街英勇就义的女英雄李敏,就是一边当老师一边发行图书,开展抗日宣传工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