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体霓 大伯送我的《清嘉录》,已有50年了,线装书,上下册,小开本,握于手中,绵软的感觉,夏日正好翻读。封面条框内印有“清代笔记丛刊·清嘉录 顾禄著”,扉页上为“上海文明书局印行”。看了序,此书成于清道光十年,即1830年。书中将一年四季的江南风谣土俗收集记载,作者特意说明:吴越本属一家,而风土大略相同,故书中杂引浙俗为最繁。 全书分为十二卷,每卷为一个月份。卷十之“盐菜”,说到许多人家“盐藏菘菜于缸瓮,为御冬之旨蓄,皆去其心,呼为藏菜,亦曰盐菜。”菘菜即白菜,经过盐藏,一般称作咸白菜,我们宁波就叫它为咸齑。不过,另有几种做法,使其更为可口。一是将白菜去其心,切为寸断,盐与酒相拌入瓶,倒埋灰窖过冬不坏,俗名“春不老”。另一是“屑桂与姜,以洒诸上而盐之”。可以想象,将桂末、生姜和白菜同腌,开缸而食,定是齿颊生香、脆而爽口的。 在正月里,苏州那边的人会将米粉做成丸子,以油煎,并有诗云:“时节三吴重,圆匀万颗同。”古人对于啥时节吃啥食物,是很讲究的,不容错过。书中就提到“杭人谓之上灯圆子”,此一节物,米粉内置糖搓成圆子。又记“春饼”,有联句云:“匀平霜雪白,熨帖火炉红。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纷藏丝缕缕,才嚼味融融。”将春饼的形状以及制作过程,十分生动地描述出来。春饼乃是立春日吃的,后面跟上一句:“立春日,春饼生菜。”联想到今之杂粮煎饼夹一片生菜,是传承,亦是绝配。 看到“青团焐熟藕”这一节,就知是农历三月里的美食。时值寒食祭先,青团与红藕皆可冷食。祭先还得有熟菜,故又有“家家烧笋又烹鲜”之语。从季节上看,此时春笋正好上市了。 马上就是吃蟹的时节了,书中记述十月有“煠蟹”习俗,虽所载距今将近200年,一些关于食蟹的经验却是差不多的。这里说的是湖蟹,“九月圆脐佳,十月尖脐佳也”。那么为何叫“煠蟹”呢?就是“汤煠而食”。作者加以解释,说“菜入汤,曰煠”。看来,当时的蟹多为汤煮的,不像今日蒸煮为主,佐以酱醋调料。 “合酱”是暑天里的食物,谓之“造酱馅”,并有“雷鸣不合酱”之说,载于卷六。到了农历八月廿四,煮糯米和赤豆为团,谓之粢团,“粢”也可作“糍”。到了年末,“市中卖巨馒,为过年祀神之品,以面粉抟为龙形。蜿蜒于上,复加瓶胜、方戟、明珠、宝锭之状,皆取美名,以谶吉利,俗呼盘龙馒头”。还讲了一段民间故事,道此时节谢神,就做这样的馒头,就是“蜿蜒于上者乃蛇也”,而皆作龙形,日久就称“盘龙”了。 卷十二中有不少关于过节的菜肴,在“冷肉”一则中记曰:“乡人养猪于栏,腊月宰之,卖于居人,充年馔之需,谓之冷肉。”提及杭俗,云:“岁终祀神,尚猪首。”当时的人们在冬至前就定好了猪头,选皱如寿字者,谓之“寿字猪头”。然后“屠人掮至门曰,送元宝来”。颇有情趣。至于“暖锅”,更是年夜饭中的重头戏,作者记之:“杂投食物于一小釜中,炉而烹之,亦名边炉,亦名暖炉。团坐共食,不复置几案,甚便于冬日小集。”看到这里,觉得类似现在时兴的“吃火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