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斌 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下称杭州亚运会)将于9月23日开幕。在“亚运经济”的带动下,义乌体育用品市场热度持续,篮球、足球、羽毛球等体育用品及周边产品销售火爆。今年前7个月,义乌体育用品出口42.1亿元,同比增长24.6%,其中对亚洲国家体育用品出口14.2亿元,同比增长12.7%(9月12日中国新闻网)。 大型体育赛事都具有刺激消费经济的作用,不仅能够带来赛事门票、体育用品、周边纪念品等收入,还会依靠高人气拉动餐饮、文旅等相关产业增长。就以前不久举办的成都大运会为例,据成都市税务局披露,大运会期间,成都市零售业销售收入增长21.6%,开票户数增长22.8%,住宿业、餐饮业销售收入分别增长57%、42.3%。据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成都餐饮堂食订单量同比增长超150%,休闲娱乐订单量同比增长超250%。 由此可见,大型体育赛事对消费经济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在杭州亚运会周期与国庆“黄金周”的叠加效应下,杭州有望迎来近年来最密集的游客潮,预计外地游客数量超2000万人次。可以想见,杭州亚运会带来的巨大人流量,对交通、酒店、景点、餐饮、购物、文旅等消费具有直接的拉动作用,衍生出来的各种活动和展览也将带动体育、文化、娱乐等产业发展,这些产业链条上的每一环,蕴藏巨大的消费经济价值,可拓展出更多经济增长点,释放更多的消费潜力,众多商家也将从“亚运经济”里分得一杯羹。 杭州亚运会的比赛项目众多,坚持“杭州为主、全省共享”的办赛原则,除了主办城市杭州外,宁波、温州、绍兴、金华、湖州五大协办城市,也有望迎来大批海内外客流,进而拉动当地消费经济。大型体育赛事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还有巨大的社会效益,杭州亚运会推动杭州及五大协办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全省的社会文明形象,继而将形成更具持久性的“软实力”。 在杭州亚运会结束之后,“亚运经济”所产生的赛事经济红利,并不会即刻消失,还会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形成“涟漪效应”。因此,全省各地可以把握“后亚运会”机会,围绕亚运会消费场景、消费基础,依托运动场馆、城市绿道、商业街区、社区运动空间,塑造可持续的赛事经济,广泛开展各类“体育+”消费活动,推动全方位的消费经济复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