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秀华 宁波要以“争创市域样板、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的使命担当为引领,瞄准最高标准、最高水平,紧盯市场需求发挥有为政府作用,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深化综合集成改革,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 一流营商环境的基本内涵 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需要营造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作为支撑,体现为五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一流的多元共建主体。即一流的营商环境建设,需要拥有一流的多元共建主体。营商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政府是其中最为重要但并非唯一的责任主体,对各类经营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重大甚至决定性影响,又反过来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各类经营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大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流的集成制度体系。即一流的营商环境建设,需要构建一流的制度体系。究其本质而言,营商环境是一个包括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正式制度和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在内的集合体。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对营商环境优化并非针对制度本身,更多是对制度运行程序进行设计,体现为优化服务流程、缩短办事时间、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等。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要实现与之有关的制度规定的全面改革优化,形成一流的集成制度体系。 一流的软硬要素系统。即一流的营商环境建设,需要配置一流的要素系统作为保障。营商环境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简单而言,可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包括地理条件、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物质要素,软环境包括市场、法治、政策、政务、社会、人文等物质以外的因素和条件,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必须兼具一流的软硬环境。 一流的政策滴灌措施。即一流的营商环境,需要实施一流的政策精准滴灌措施。进入一流城市建设阶段,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工业企业、商业企业、超大企业、大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对营商环境的差异化需求日益强烈,单纯“大水漫灌”式普惠性政策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对此,政府必须从个性化与精准度出发,采取“精准滴灌”式的政策措施,以最大限度调动各类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一流的开放市场体系。即一流的营商环境,需要构建形成内外双循环畅通的一流市场体系。当今世界,全球经济高度分工协作,各国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彼此紧密联系,但也遭遇“脱钩断链”“去风险”等所谓全球化逆流。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必须坚持国际化视野,融入和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构建起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国内市场制度体系、监管模式。 一流营商环境的优化路径 近年来,宁波始终牢牢把握“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使命担当,主动对标国内外先进,不断推进营商环境迭代升级,推动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面对“争创市域样板、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的使命任务,全市上下要强化“一流”担当,以实干之力综合施策,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取得更大突破性进展,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 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结合实施市“民营经济33条”,一要坚决拆除公平竞争的“篱笆墙”,严格落实“非禁即入”制度,破除招投标“隐性门槛”,高水平构建公开透明有序的市场环境。二要平等配置生产要素,深化普惠性金融政策创新,探索“工业上楼”政策举措,加强高技能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等人才“引育用留”链式生态构建。三要构建完善民营经济人士教育培训体系,深入实施教育培训“攀高、转型、成长、传承、团队”五大“赋能工程”,培育新时代优秀企业家群体。 全力恢复和扩大消费。结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一要优化全市商业体系布局,高品质打造东部新城商圈和“泛三江口”商圈,建设哑铃型城市商圈格局。二要推动实体商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首店经济、直播电商、新零售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三要实施内外贸一体化国家试点,持续孵化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本地优质品牌,探索建设宁波优品体验店,培育“新国货”消费增长点。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结合探索宁波推进综合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一要围绕促进各类要素资源自由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的目标,持续深化对应用基础研究资源配置、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未来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新质企业培育等关键事项的市场化机制探索。二要贯彻国家、省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文件精神,规范涉企收费,完善社会信用体系,降低经营主体准入成本、办事成本、信用成本和经营负担。 深入推进产学研融合。结合高水平建设科技强市,一要以世界一流标准建设甬江科创区,优化实验室体系、高校院所、产业技术研究院、大科学装置、创新型企业梯队等布局。二要加强未来产业发展前瞻布局,谋划设立未来产业综合性专业研究机构,构建开放协同发展生态。三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探索制度型开放新路径。结合打造国际开放枢纽之都,一要深入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大力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支持本土企业平台化、国际化发展。二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强港,进一步拉长码头泊位等硬性长板,着力补齐航运服务、口岸监管等软性短板。三要实施枢纽自贸区建设提升战略,在发展新型离岸贸易、新型易货贸易和跨境电商等方面不断深化制度改革。 (作者单位:市发展规划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