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理论周刊·学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10月1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黄宗羲学术思想的当代价值研讨会观点综述

黄宗羲雕像

    谢建龙

    不久前,由中国历史研究院指导,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和宁波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社会科学院(联)、中共余姚市委、余姚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黄宗羲学术思想的当代价值研讨会”在余姚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研讨黄宗羲学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务实举措。现将相关观点综述如下。

    一、黄宗羲“以民为本、天下为公”的新民本思想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开端,充分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鲜明的民主政治基因。浙江省儒学学会名誉会长吴光认为,“天下为公”是黄宗羲新民本思想最核心的内容之一,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已经超越了孟子以来“以君为主”的“尊君重民”式民本思想的旧范式,而创立了“民主君客”式的新民本理论,其思想已具有朴素的民主启蒙性质。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古代通史研究室主任赵现海认为,黄宗羲继承了“天下为公”的思想观念,并进一步加以阐发,倡导以民为主体的“公天下”政治思想,反对以君为主体的“私天下”政治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国家治理史研究室副研究员常文相认为,黄宗羲所撰政论著作《明夷待访录》反思明亡原因,总结施政教训,阐发了以抑制君主私权、伸张天下公权为核心的一系列政治、社会诉求,展现出鲜明的民本观念,至今依然彰显重要的时代意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王伟光认为,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是在传统儒家“民本”思想深化和拓展基础上形成的,认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把万民是否安乐作为治乱兴衰的根本目标和标准。

    二、黄宗羲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是明清之际唯物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有着精神上的契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黄爱平认为,黄宗羲生活于明清易代之际,目睹明末以来学术界“束书不观,游谈无根”这种空疏学风带来的危害,他特别强调读书,倡导实学。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宏敏认为,黄宗羲的实学思想内涵丰富,独树一帜,集“经世实学、实体实学、心性实学、实测实学、启蒙实学、考据实学”等实学诸种形态于一体,可谓传统实学的集大成者。吴光认为,黄宗羲提倡的“必以力行为工夫”“工夫所至即其本体”的哲学思想,是一种重视实践的哲学。王伟光认为,黄宗羲是具有求实态度的思想家,在哲学思想上具有唯物主义的特征,在知行关系上强调“致良知”的“致”就是行,具有正确的历史观点。

    三、黄宗羲“日新不已”思想蕴含强烈的改革理念,阐释了中华民族不惧挑战、求变应变的无畏品格和创新精神,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内在创新基因的体现。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执行院长蔡亮认为,黄宗羲讲到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不疑无所悟,这个时候的质疑就成为推动浙学发展的基石。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认为,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从历史深处挖掘好黄宗羲思想的丰富内涵,以多学科融合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好、阐释透黄宗羲思想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意义。王伟光认为,黄宗羲具有的反封建专制的民主理念、求实态度、批判精神和立足改革的自觉意识,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士志于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文精神和历史使命感,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宝贵财富。

    四、黄宗羲以赓续文脉为己任并在反思中开辟新境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对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清史研究室主任林存阳认为,黄宗羲不仅深度审视了当时社会的诸多弊端,提出对症之方,而且对历史与现实做了贯通性的思考,意在通过文脉、学脉、道脉的赓续,彰显儒者之学的大意义、大关怀、大格局。李国强认为,要赋予黄宗羲思想更加鲜明的时代价值、更加鲜活的时代特征,致力于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更加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王伟光认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回答“我们是谁”以及“我们从何处来”这一根本性的民族根脉和源头问题,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

    五、黄宗羲学贯中西的治学品格及其学术思想的国际传播,充分说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吴光认为,黄宗羲在长期哲学探索中总结出来的“一本万殊,会众合一”的辩证思维方法,具有开放性、兼容性思维的特征,对于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促进文明互学互鉴、推动文化创新、提升人文精神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黄爱平认为,面对西学,黄宗羲同样抱着一种认真学习、虚心吸纳的态度,努力会通中西,思考中西文化关系,并且试图作出解答。蔡亮认为,黄宗羲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思想传播并未局限于中国本土,而是超越了地域和语言的限制,逐渐传播到了海外,其在自我修身、个体主义、民本主义和政治理念等领域的贡献受到西方学界的持续关注。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