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四明周刊·笔谭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10月1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砍 柴

任金标

    现在年轻的一代,可能不知道柴为何物了。在很长的岁月里,柴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宋朝《梁梦录·鲞铺》云:“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元朝杂剧《刘行首》中云:“叫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你瞧,都把柴放在第一位。

    《现代汉语词典》对柴火的解释是:做燃料用的树枝、秫秸、稻秆、杂草等。饭与菜历来是用柴火烧出来的。

    如今人们烧火做饭,城市里普遍使用管道煤气,农村也有了煤气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家家户户还是用柴火炒菜做饭。农家厨房的灶具用青砖砌成,谓灶头,大多砌三眼灶,分别盛放尺四镬、尺六镬、尺八镬。尺四为小镬,一般烧菜用;尺六为中镬,几口之家煮饭用;尺八为大镬,办酒席、腊月熬糖非用它不可。

    我家也是三眼灶,灶台长约三米,宽近一米,灶沿围了一圈紫红色木头。灶的下方是灶膛,既可藏纳柴灰,又可在灰中生火煨粥。灶膛后有条烧火时坐的木凳,后面是宽敞的柴仓。

    我家的柴火一部分是自家田里收获的稻草、麦秆、菜籽秆、番薯藤,一部分向人家买,另外就要自己上山去砍。

    在我的童年和少年,砍柴既是劳动内容之一,也是我难忘的生活经历。

    老家近海远山,田塍上、河湖岸边,杂草蓬勃。有一种方言叫“牛头腰”的野草,主茎挺直,短的过膝,长的及腰,顶端有似花非花的灰白色茸毛,是我儿时的收割对象。草不像柴那么耐烧,上山砍柴是农家孩子的分内活。秋季,天刚蒙蒙亮,吃好母亲烧的早饭,我就拿起柴刀、草绳、柴杠、朵柱等砍柴必备工具,跟着邻居叔叔伯伯去几十里外的思娘岙砍柴。

    登上三眼溪岭时,一轮旭日跃升,瞬间光芒四射。遥望思娘岙,重峦叠嶂,苍苍莽莽。到了思娘岙,已是日上竿头,金灿灿的阳光洒满山坡。

    山上杂草丛生,灌木密集,林木葱茏。山脚边长满了狼箕,这种草本植物茎秆笔直光滑,枝条叶片对生,茂盛繁密。我左手拨开狼箕上部,右手挥舞柴刀砍向狼箕基部,不久地面上就露出了光秃秃的一片。

    再上一个山坡,狼箕看不到了,全是枝丫各异、高低错落的灌木。灌木丛非刀刀用力不可,噼里啪啦、噼里啪啦,比砍狼箕吃力得多,速度自然慢了下来……

    日上中天,我们在一棵大树底下席地而坐,啃起了尚有余温的冷饭团,再嚼块咸豆腐,然后拔出竹筒塞子,咕噜咕噜喝两口水……原先咕咕叫的肚皮填饱了,力气不知不觉间又回来了。

    歇息后继续砍柴,直到日头偏西才收柴捆柴。

    捆柴前先在地面铺三条草绳,长枝条的木柴垫底,让柴枝首尾相接,狼箕通常放在中间,一层一层往上叠放。叠好柴草开始缚绳,一道道使劲勒紧,打上绳结,竖起来就是一捆矩形柴把。

    两把柴捆好后,拿起两端扁扁尖尖的柴杠,用力插入柴把中间偏上的位置,将柴杠搁上右肩,接着将柴杠的另一端插入另一把柴把,慢慢移动肩膀上的柴杠,试着找到中间的平衡点,随即挑起柴担行走。

    挑柴是有讲究的:一只手得护住柴杠,两头的柴把在肩上不可前后一条直线,而要左右侧斜。下山时脚趾要咬紧地面,前脚踏实后再迈后脚,让两脚交替承重。

    下山时,得靠朵柱帮忙。朵柱的一头伸入右肩柴杠下,一头搁在左肩上,用左手抓住,这样柴担的重量左右肩各分担了一半。朵柱又是负重柱,挑累了想在途中喘口气,只要把柴杠从肩膀顺移到直立的朵柱岔口,两手握住柴杠,肩上的压力顿时归零。翻山越岭或途经村舍,只要用朵柱撑住柴担,倚在陡立的山崖边或民舍的墙边,人就可以得到片刻的悠闲。

    挑着柴担终于到了自家门前的晒谷场,早已等候在大门口的母亲赶紧帮我卸下柴担,说:“崖苋米饭熟了,洗把脸快点吃吧。”崖苋米是当时一个优质水稻品种,近似杂交米,做出来的饭很香。

    我凝视着母亲慈祥的目光,疲劳顿消,感觉自己已长大成后生家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