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畅 23年前在浙江海宁进货时欠了货款,此后与对方失去联系;23年后,在山西的温州商人夏先生通过海宁当地媒体找到债权人孙国新,10月16日转账20万元,还清了当年的货款(10月16日澎湃新闻)。 夏先生与哥哥早年从事皮衣生意,2000年他们从孙国新的厂里进了批男装,但卖得不好,于是便欠了20多万元货款。知道夏先生他们资金周转困难,孙国新没催他们。“没催他们”,既是出于理解,也是出于宽容。 然而,对于孙国新的理解与宽容,夏先生兄弟俩并没有将它视为可以拖欠甚至不予偿还的理由。事实上,夏先生兄弟俩想还钱,但“孙国新换了手机号码,联系不上”,即便“到海宁打听孙国新的下落,也没能找到人”。直至今年10月13日,夏先生与海宁大潮网联系,希望媒体帮忙,最终才找到因工厂倒闭后离开海宁且换了手机号的孙国新。而孙国新“得知夏先生为了还债通过媒体找自己,惊讶不已”。为什么?因为“像他这样的人真的很少,这是20多年来我收到的第一笔主动还给我的货款”。 对于夏先生兄弟俩曾经许下的“等生意好了一定会还钱”诺言,孙国新或许并没放在心上,但在夏先生兄弟俩时时牢记于心。尤其等到他们有钱以后,不仅在第一时间启动了还钱计划,而且还一次次地联系,大有“联系不上,还不了欠债,就决不罢休”之势。从中,既折射出他们坚韧执着的精神,更彰显了他们诚实守信的品格。 或许,在旁人看来,凭了这份诚信的心愿,何况还一而再再而三进行了努力,即使还不了钱,或许也能解脱——毕竟,夏先生兄弟俩的行为既对得起孙国新,也对得起自己。然而,夏先生兄弟俩跟自己死磕,在他们俩看来,“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之事。诚信比天大,如果找不到孙国新还不上钱,就是自己欠缺诚信,就会因此责怪自己,以至于惭愧、抱憾一辈子。正是因为他们兄弟俩把诚信看得比什么都重,才在23年里千辛万苦、千方百计找人,最终如愿以偿——“转账20万元,一次性还清当年的货款”。夏先生兄弟俩的行为告诉我们:只要讲“诚信”,何时何地都不晚。 诚信,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石。包括夏先生兄弟俩,“诚信农妇”武秀君,“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油条哥”刘洪安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一件件感人的事迹,生动展现了当代中国人以诚立身、守信践诺的精神风貌。如果说,诚信是每一个人的“通行证”,是至关重要的无形资产的话,那么,我们只有坚持以信立身、以诚兴业,才能做得更好、变得更强、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