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孙吉晶 通讯员陈棣元)在宁海县三门湾现代农业开发区蛇蟠涂区块,原坊智慧渔业未来农场投入1.5亿元,建设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的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化养殖体系,农场配备的全天候水循环综合净化、尾水处理、机器人自动投喂、全过程大数据监测管控等10多个子系统,提升了养殖技术水平,营造优良的水产品生产环境,破解传统养殖“靠天吃饭”难题。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南美白对虾300万公斤,实现年产值1.5亿元。 “数字化养殖南美白对虾,亩均年产量可达到9万公斤,是传统高位池养殖的10倍、传统土塘养殖的100倍。”原坊智慧渔业未来农场负责人说,数字化养殖还运用生态学原理改造并完善养殖方式,减少残饵、排泄物等排放,减轻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彭佳学多次强调,要突出创新驱动,用产业发展新理念谋划现代农业建设,打造高能级创新矩阵、千亿级产业规模、指数级融合业态,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档。 近年来,宁波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为主攻方向,以设施化改造、数字化赋能、场景化应用为抓手,全方位培育壮大智慧农业产业,持续放大数字经济和智慧农业先发优势。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数字农业工厂52家、数字化种植养殖基地170个,全市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达到58.4%,位居全省前列。 打造数字引擎,构筑智慧农业底座。我市建设完善数字乡村“大脑+应用”集成平台,形成一仓、一图、五库、五大领域应用集成的核心架构,逐步实现农业农村数据自动获取和适时更新,初步建成全市“三农”数据驾驶舱,完成300余项数据资源、387万条数据记录归集、治理和入库,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翔实数据支撑。 在此基础上,我市建强设施载体,夯实智慧农业硬支撑。以“数字化+工厂化”拓展农业生产新空间,全面推广“产业大脑+数字工厂”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和新型智能化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打造集约高效、智能绿色、经济适用的现代化农业设施体系。大力发展植物工厂、数字渔场、数字牧场等数字农业工厂,累计创建省级数字农业工厂34家、省级未来农场4家,数量居全省前列;以“数字化+园区化”打造农业组织新模式,高标准建设农田数字设施,提升农田智慧感知能力,累计建成数字农田1万亩,创建慈溪市现代农业开发区未来农业示范园、象山县大塘港未来示范农业园区等6个未来示范农业园区,以及北仑区小浃江都市农业公园、江北区慈城姚江都市农业公园等7个都市农业公园,示范引领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全面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在15.5万亩的慈溪市现代农业开发区未来农业示范园内,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而是工厂化作业、数字化可控、智能化生产,构建一园多平台、一企一院校、一项目一团队的“三合一”智慧农业创新体系。 我市加快成果应用,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引导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对农场基础设施、机械装备和产业链进行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15个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5个农艺农机融合基地、34个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建设,启动创建5个省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同时,坚持以智能化转型为突破口,开发建设柑橘大脑、榨菜大脑、水蜜桃大脑等一批特色农业单品全产业链应用,以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贯穿农产品种养、生产加工、销售流通全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