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热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11月05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延续人文之光

​天一阁论坛两位知名教授畅谈古籍与古诗

葛剑雄(左)、戴建业(右)两位教授在天一阁论坛现场。(潘苗 摄)

    记者 顾嘉懿

    昨晚,第八届浙江书展主论坛——天一阁论坛在甬开讲。本次论坛以“书藏古今,城阅未来”为主题,葛剑雄、戴建业两位知名教授分别带来《从伏生传经到杨守敬日本搜遗:古籍是如何保存下来的》以及《古代诗歌:为何读与如何读》两大主题演讲,全场座无虚席。

    “书藏古今”的宁波以天一阁为人文坐标。天一阁的文化内涵是藏书守业,赓续人文火种。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从藏书、护书的人物和案例入手,用一场信息量极大的演讲致敬了历代“守书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首席专家戴建业则用他一贯幽默风趣的论述,分享了在ChatGPT语境下读诗的意义与方法。

    古籍与古诗,距离今天的生活既近又远。本次天一阁论坛探讨的,正是如何在复杂、多元的环境下,尊重人类文明与智慧,延续人文之光。

    葛剑雄:

    向历代“守书人”致敬

    典籍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历代的天灾人祸,常使其遭遇损毁和流散,幸有一代代人守护,使“火种”不灭。

    伏生,原是秦朝的儒学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他甘冒被诛杀之险将《尚书》藏匿于墙壁之中。秦末战乱,伏生流亡异乡。等汉初天下平定,他回到家中,取出藏书,发现遗失了几十篇,还剩下二十九篇。好在他还能背诵,就将剩余部分篇目“口授”传给学生。葛剑雄风趣解读,“如果没有伏生,这部儒家‘五经’之一的《尚书》就会失传。”

    如果说伏生是冒着生命危险守护经典,那么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便是促成中国古籍珍本“回流”的典型代表。

    杨守敬曾是清政府驻日公使黎庶昌的使馆随员。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一度不重视汉学,把中文书籍当作废纸。杨守敬、黎庶昌便在日本大量收购这些在中国已经失传的古籍珍本,编为《古逸丛书》。在杨守敬归国时,将这些古籍悉数带回中国。葛剑雄说:“要是没有杨守敬这样的眼光和行动,这些‘国宝’早就消失了。”

    天一阁作为私家藏书的代表,藏书七万余卷。乾隆修《四库全书》时,天一阁献书638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采入473部,足以显示其“家藏”之丰富。“这与天一阁严密的保管制度,安全完善的建筑设施有重要的关系。”葛剑雄说,“时至今日,古籍的保存‘硬件’已有保证,但古籍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历代藏书家用生命守护的藏书精神仍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

    戴建业: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更需要诗歌

    作为古诗词方面的“宝藏教授”,戴建业在天一阁论坛上表示,在ChatGPT语境下,我们更加需要诗歌。

    “在统一和规范的操作领域,人工智能会比我们人干得更好;但在想象力、直觉、激情、原创等方面,人类在人工智能面前不必自卑。”戴建业说,“古典诗词正是培育我们的直觉、想象力和激情,启迪智慧、培养创造力的重要载体。”

    在戴建业看来,诗歌可以激起生命的活力,激发我们奇特的想象力,更可以培育成熟的人性,帮我们发现生活的诗意,丰富我们日常的语言,建构人生的“诗境”。他说:“生活当然不能没有柴米油盐,但又不能只有柴米油盐;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同时也应该仰望星空。”

    至于如何读诗,戴建业在长文《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古典诗歌读者》中有非常详细的阐释。他常用的诗歌解读方式有两种:现场重构、文本细读。

    戴建业始终认为,诗歌没有唯一的解释,阐释诗歌也没有唯一的方法,“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我们有从诗歌中获得给养的能力,那就是我们从古人处得到的最好馈赠。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