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华 近日,“医院院长倒卖出生证明每张赚6万元”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在襄阳一家医院,只需花9.6万元,并且只要提供宝宝的姓名等相关信息,宝宝不必到场,就能在医院院长的亲自参与下,成功办理真正的出生医学证明,连伪造的宝妈病历以及宝宝的疫苗本等,也能成功备案(11月7日央广网)。 仅是静态地看待此事,倒卖出生医学证明的直接危害就让人担心。这类事件以前也曾发生过,其危害主要是,为被拐孩子“漂白”身份,让打拐与寻亲变得更加困难。此外,出生医学证明的权威性、涉事医院的声誉等,也受到严重影响。 若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此事的危害已今非昔比。当前的医疗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不仅出生医学证明已实现联网,电子病历、检查结果、疫苗注射等信息,已普遍上传网络,并可实现信息共享。这家医院的虚假材料成功上传和备案,医疗信息的可靠性受到巨大挑战。 虚构的病历和疫苗注射信息被上传,将导致医疗信息的利用出现混乱。比如,孩子完成法定的疫苗接种,是对孩子及其同伴的保护,正因如此,孩子入托和上学,需查验疫苗接种情况。由于疫苗接种信息是虚构的,难免有孩子没有完成基础免疫接种,却能蒙混过关,如此就可能导致相关传染病在孩子中出现局部传播。当医疗信息化已达到可远程上网核查的便捷程度时,错误信息的波及范围和时间等,将被显著放大。 如果说,过去医院倒卖出生医学证明的主要危害,是让社会失去找回被拐孩子的希望,那么,当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此行为就会让医疗信息失去权威性与真实性,甚至影响医疗信息化进程的未来。 单人录入信息,不必多人监督核查,更没有建立信息真实性倒查机制,是这家医院能够以假乱真的重要原因。这种现象暴露出医疗信息录入的普遍漏洞。即使是对真实性要求极高的电子病历,通常也只需医生一人录入并上传即可。尽管医保智能监控系统具有强大的功能,但通常也只针对病历当中产生医疗费用的项目进行监管,虚假上传的电子病历若不报销费用,就容易被排除在智能监控之外。 这起事件警示医疗系统,在推进医疗信息化过程中,除了要做好普及电子病历等工作之外,在监督信息录入、确保信息真实性等方面,更要下足功夫。只有探索出科学高效的医疗信息监督规则,才能让类似倒卖出生医学证明行为难以为继,从而大幅提升医疗信息的安全性和数据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