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亚素 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有一个新单词postcard,译为明信片。 postcard对学生来说,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单词,会读会写就可以了。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个单词对他们的俞老师来说,充满了温度。因为,它承载着一段美好的旧时光。 是的。我们的青春里曾经飞舞着一张张浪漫诗意的明信片,一张张明信片也曾经散发着我们浪漫诗意的青春。 那年高中毕业,我们班全部考上大学。欣喜的同时,也弥漫着一种离别的伤感。大家离开敬爱的老师,离开亲爱的同学,也离开家乡与爹娘,各自奔赴光明灿烂的前程。有不少同学甚至“飞”出浙江省,去往外地求学。 刚开学就遇上一个让人容易动情的中秋节。没有手机,没有QQ,没有微信,也不能打电话。铺开纸,提起笔,胸中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写起。这时候,寄一张明信片再合适不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好多同学在明信片上不约而同地写下苏东坡的诗句,然后委托白云寄给别处上大学的好朋友。我就曾经在三张明信片上写了这句诗,分别寄给莲子、英子和飞儿。寄出明信片的第二天,我也收到了来自杭州的明信片,是飞儿的笔迹,上面赫然写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嘿嘿,我和她岂不是心有灵犀不点也通!不久又收到莲子和英子的明信片。在上海读大学的莲子引用了张九龄的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而在南京上大学的英子居然引用了秦观的诗,“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捧着英子的明信片越看越好笑。大学室友一眼瞟见那句诗,顿时咋呼起来,哇!有男朋友了呀! 哈哈,这一辈子可不一定能遇上写这诗给我的男朋友哦!因此,我格外珍惜朋友们送我的明信片,珍藏了好多年。只可惜后来搬了三次家,每搬一次,断舍离一次。结果,就把许多旧物遗失了。所幸,人有记忆! 元旦也是一个互寄明信片的重要日子。这个节日,需要寄明信片的人更多,除了要好的朋友,还会扩展到高中时的老师、同桌和室友。无论如何,毕业第一年,感情还深着呢。 那年元旦,我用省吃俭用下来的零花钱买了厚厚一沓明信片,一张一张地写祝福语,然后又一张一张地塞进校门口那个绿色的邮筒。元旦前那几日,邮筒就像一个吃撑了的胖子,明信片都快溢出邮筒口了。好在邮递员大叔及时赶来取走了明信片。我碰巧听见他跟门卫老伯发牢骚,他说,“我就知道这些大学生花头多,送什么明信片,这几天害得我只好多跑一趟。” 花头多。我不由暗暗吐了吐舌头,倘若让他知道,光是我一个人就寄了二十多张明信片,还不得被他说成“花头精”? 明信片这东西注重礼尚往来,你送我,我也应该送你。你送我,我若不送你,关系就“渐行渐远渐无书”了。果然,那一年元旦,我也收到一大摞明信片,收得手都抽筋了。 第二年第三年……后来就没那么疯狂了,从此只跟几个要好的朋友互送明信片。 明信片比不得私信,正如它的名字,是光明正大敞开着的,谁都看得见。因此,我们一般不会在上面写重要或者私密的内容。明信片更在于表达一种情感,正如古人说的,“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我们多半喜欢用几句唐人的诗或者宋人的词,他们说出了我们的心思,况且,他们的语言又是那么优美。一张张图案精美的明信片,配上一句句意义深远的诗句,当真是风雅得很! 后来,有了手机,有了QQ,有了微信,明信片就渐渐地没了踪影。 当我将明信片的故事试着告诉六年级学生时,他们一脸的不可思议,甚至有些不以为然。也是,现在谁还有那份闲心去写明信片,去寄明信片? 关键,寄给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