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 一些地方“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被约束”的现象引起广泛关注,这几天,央视接连报道相关新闻,可见这一话题的热度。如何将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在宁波,许多学校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在课间10分钟走出教室,在阳光下尽情运动、玩耍(11月15日《宁波日报》)。 为什么要将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问老师、问家长,谁都能说出一大堆道理,如有利于学生调节情绪、放松身心、增强体质、防控近视云云,对此似乎没人会反对和阻止。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否则,“课间10分钟不许出教室的规定合理吗”等话题也不会冲上热搜。 为什么知易行难?显性的原因来自学校和老师,担心学生在课间10分钟发生安全事故。一些学校会在校纪校规中明确,课间10分钟不准在走廊、教室嬉戏打闹,如有发现扣分处理。隐性的原因来自家长,一旦自家孩子在课间与同学因嬉戏打闹受伤,他们会找老师和学校讨说法,甚至对簿公堂。 现在,家长的维权意识特别强,孩子在校一旦出事,班主任和校长就要做好“吃不了兜着走”的心理准备。故此,很多学校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干脆将扣分办法用到课间10分钟,把学生“圈养”起来。 但这终归不是办法。学生课间“被约束”,既违背教学规律,又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必须纠正。与其消极“约束”,不如积极应对。对此,宁波正在探索破解之道:教育部门统一思想,坚决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把学生“圈养”起来;指导学校科学实施安全管理和防范措施,加强室外场所设施排查和人员值守;对学生加强安全常识教育,把安全事故风险降到最低;学校加强与家长的协作,争取家长理解和社会支持……多管齐下,切实把课间10分钟还给中小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