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水文化》(萍儿 摄) |
武晋宁 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说,习经开悟有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个“三段论”式的理论,借山水喻示了佛家参禅的三个阶段。把这个意思引申开去,实际上也概括了人对世界认知的三重境界,也经常被用来表示人生历程的三种状态。 人们对水的认知确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看水只是水。以自然的理念看水,看到的水只是大自然的一种存在,看的只是其自然属性;第二重:看水不是水。以世俗功利的眼光和实用主义的理念看水,看到的是水的物质属性;第三重:看水还是水。在第一第二重境界的基础上,把对水的认知升华到精神层面,看到水的历史文化属性。 只到第一第二重境界的认知不能算错,但第三重境界更深刻一点。如同华为Mate60系列悄悄上架时,有人看到的是一部新款手机,有的人看它不仅仅是一部手机,还是生活品质的体现,表达的是精神,展示的是未来,传递的是历史,镶嵌的是文化。这是同一个道理。 以往我对水的认知有点肤浅,只能勉强处于第二重境界。重塑认知,提升境界,源自与一群人的交往和一本刊物的影响。 几年前,“大河奔流君”邀我参加“运河风情·宁波记忆”征文活动,启动仪式在甬江之畔的冰厂跟鸿智文学馆举行。从这次活动始,陆续结识了一群宁波的文人学士,并在他们的引领之下慢慢走近了水文化的“圈子”。 退休之前,我也时不时地给报刊写稿,几十年间零零碎碎地发表过200余篇,但基本是军事方面的,面对的是一个很小众的圈子和独有的人群,干巴巴、硬邦邦的文字没什么文学性、趣味性和可读性。退休后感觉没什么大用就再没碰过。歇手十多年下来,突然发现不会写东西了,“武功”已然全废。 正是参加了这次活动,激活了摇摇笔杆子的兴趣,首次把非军事类文章以征文的方式在《宁波水文化》上变为铅字,并且收获了一个小小的奖项。 与刊物的第二次交集,源自一次水资源考察。宁波是个水资源不很丰富的城市,尽管当前还能满足各方面用水,但在可以看得见的将来,有可能面临缺水的危机。为寻找出路,我和市政府咨询委几位同事与一群博士一起去了一次被称为“华东水塔”的丽水。主要是看看丽水到底有多少水,丽水人如何节水,如何发展水经济,有无可能成为宁波潜在的引水地。返回后写了个随笔,以《浙南寻水记》为名在“大河奔流”公众号上推送,对宁波开拓水资源提出了一些思路和看法。《宁波水文化》杂志常务主编何良京看到后索稿,精心修改后在杂志上刊发。 自此,与水文化研究会以及他们主办的这个刊物交集不断,先后参加了“走近水工程·领略水文化”,纪念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暨溯源白溪,“水美宁波·大江大河”姚江源、奉化江源纪行等活动。参观了宁波水文化展览馆,去了甬新闸、保丰碶、姚江大闸、白溪水库等重点水工程现场,了解了“羽人竞渡”、河姆渡、姚江源、奉化江源、小三江口及其所展示的宁波水文化遗产,对宁波的水文化、水历史、水教育、水文学、水旅游、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景观、水经济、水工程、水规划、水安全、水健康等一系列概念有了一些了解,对这一群专注于宁波水文化的人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在他们的影响下,不断强化了对水文化的感觉。又在他们的公众号上发表过几篇稿件,也陆续在《宁波日报》和《宁波晚报》发表了有关水的稿子。有一次,我提出了正确处理浙东大峡谷水源地保护与适度恢复旅游关系的观点,得到不少人的认同,被何良京主编看成“破了题”。 隔行如隔山。在接触刊物之前,我对水文化这个概念不甚了解。有一次研究会组织考察水工程,路上我问水文化研究会会长沈季民:水就是水,水还能形成文化?沈会长不厌其烦地给我详细解释了何为水文化、为什么研究水文化、水文化包括哪些范畴等基本问题。从此启水之蒙、扫水之盲,有豁然开朗之感。 他们对水文化的宣传和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宁波水文化》杂志和同名公众号上。这是一份由中华水文化专业委员会指导、水利部门主管、研究会操办的刊物,据说能得到国字号专家委员会认可并指导的地方性刊物凤毛麟角。我认为它不仅仅是一份普通的双月刊,其内容相当丰富,研究性、建设性、实用性、文学性、艺术性、故事性、可读性都值得点赞。 它立足浙东地域水文化建设,放眼中华大地8000年水历史水遗产,研究有深度,内容有广度。跳出刊物办刊物,跳出宁波看宁波,跳出水利议水利,为本地水利建设提供了先进文化的支撑。务虚与务实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作用。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很出彩: ——挖掘、整理、保护、传承水文化水遗产,使其成为有高辨识度的浙东优秀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代水利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和借鉴。 ——组织水文化理论研究,牵头出版了《浙东水利史论》《宁波水利文化》《宁波唐宋水利史研究》《宁波水文化概况研究报告》等十多部水文化专著。 ——开展水利史、水文化学术交流,参与“浙东地·水利史学术研讨会”“中国大运河跨学科圆桌论坛”研究活动。 ——建立水文化教育基地,组织水文化教育培训,收集水文化建设信息,推广普及科学水理论。 ——助力水工程、大型湖泊水文化建设。推进保丰碶文化展陈、姚江大闸等水利工程与水文化融合;推进东钱湖唐宋平水古堰及水利公园、压赛堰等水利遗存的保护和提升。 ——参与大运河宁波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助力它山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这些成就,也是这份杂志区别于一些“只说不做”的纯文学刊物、纯专业刊物的显著特色。一个研究会、一本刊物能做到“又说又做”“敢说敢做”的境界,实属难能可贵。 做文化靠的是人。没有很热心很投入的人来操办,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不大可能的。 几年下来,与这个研究会和编辑刊物的人由隔行隔山到熟悉,渐渐被他们的敬业精神深深感染。有几位经常打交道的也成为“朋友+文友”。 这帮人很有号召力,他们与宁波文化界的联系相当广泛,包括许多中国作协会员、各类国字号文学奖获得者,还有曾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当过站长的知名记者,本土报刊及出版界的老总、编辑记者、新媒体人,以及学者、资深教师。凡组织水文化相关活动,只需登高一呼,应者众多。 祝贺《宁波水文化》坚持十年出刊五十期,也祝贺刊物成功培养了一群水文化爱好者,使人们看水的目光由“不是水”渐渐提升至“还是水”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