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闻李家坑,是因为“漂流”,再闻李家坑,那儿已成了艺术家们的“打卡地”。李家坑,名字都带着些土味,她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 美丽的晚秋,我终于与她邂逅。 车子行驶在盘山公路上,两边景色已经显出不一样的风致。莽莽的竹海,山脚下明珠般的湖泊,还有道旁的树木,叶子绚烂斑驳,艳若春花。我们向着四明山心驶去,山深处的秋,如此静美、从容,我们的心也越来越轻盈。 黄昏时分,我们到了李家坑。横跨溪坑的是一座木质的廊桥,串串红灯笼,摇曳出幽古的风情。村头一棵根深叶茂的香榧树,在高处斜逸出长长的枝干,似乎在迎接远客的到来,又似乎护卫着这个古老的小村。我们踩在坚硬的鹅卵石道路上,如踩在小村苍劲的骨骼上。沿着那穿村而过的溪坑,我们去寻觅梦中的桃源。 我们落脚的地方叫道地小筑。民宿依山而筑,二层楼,十六间房。门楼上特意覆盖着一层茅草,照壁上挂着斗笠,石砌矮墙,墙边或一盆秋海棠或一丛野山菊,透出一股清新的山野情趣。宽阔的道地里摆放着桌子、秋千和盆栽。暮色将至,有些凉意。如果在深秋午后的暖阳下,三五好友围坐,一杯清茗,尘世的聒噪远了,和大自然近了,心也放空了。矮墙上镶着一个个镜框,里面是本地童谣。打造童谣小村,这是宁波市社科院的创意。“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带鱼吃肚皮,闲话讲道理”……童谣上墙,景观墙就成了文化墙,不经意间,看一看,读一读,会心一笑。道地小筑的主人李芬,我们叫她“芬姐”,朴实、干练。接客人、谈生意、安排房间、张罗晚餐,忙得不亦乐乎。闲下来聊了几句,知道她是李家坑的女儿,走出了大山,而中年时又回来了。她的追求就是创业加养老。这里,民宿成片。疫情过去了,生意不错。住宿的大都是上海、江苏的客人。四明山四季皆有风景,即使冬天,也有客人专门来看雪景。 山村的夜晚似乎来得特别早。不知不觉间,抬头仰望,墨蓝水晶般的天穹中,已悬挂着玉钩似的月亮,瞬间就把我们消磨在尘俗中的童真和诗情画意“钓”了起来。幽暗中,可以看到山峰的轮廓,看到民居层层叠叠的马头墙,耳边是溪流的声音。在狭窄的巷弄里穿行,空气清冽,夜风寒凉,一种久违的静谧和寂寞袭上心头。随即,人家屋子里飘出大灶饭菜的香味,一种暖融融的人间烟火气息,让这清寒的夜变得温馨起来。 枕山环水处,自然一觉香甜。 清晨,打开门,远处的青山映入眼帘。秋天的四明山,似乎打翻了色彩的匣子,金色黄色绿色红色交织着,美成了一幅油画。而这时,鸟瞰下面的民居,一幢幢,白墙黛瓦,鳞次栉比。确实,这就是一个大自然恩赐的青山绿水间的方方的“大坑”。在这“坑”内,良田美池,屋舍俨然。在屋宇间,间或还有一两棵苍劲的古柿,叶子落尽,最后的几个吊红,倔强而傲娇地挂在半空,让人惊艳。 芬姐热情地当起了导游,她先带我们去那条和传说中的唐诗之路有关的古道。道旁翠竹潇潇,山涧流水潺湲,百年古树遍地。香榧树、栗子树、银杏树……千年前,李白、杜甫、贾岛、陆龟蒙、皮日休……诗人们或者神游,或者确实跋山涉水,他们饮清泉,食野果,在清脆的鸟鸣中,一路吟啸前行。同时,又有多少人在这里求仙问道,问津桃源。 古道下来,芬姐带着我们来到了村中。再次穿行在狭窄的巷弄。这次,我们才是真真切切地走进李家坑,并端详她。那些房屋的墙由彩色的石块砌成,形成天然的艺术景观。墙的罅隙里,不时“钻”出一束野花,怯怯的,犹如村民纯净腼腆的笑。房子,大都是清中晚期和民国年间的。这里的弄堂三横四纵,疏密有致。无论弄堂多么小,都能抬头见山,低头见水,所谓“山色不离门,溪声常在耳”。屋子大多为三合院和四合院。这在建筑上称为“通转”或“通走”,是由三幢或四幢两层的房屋相连围合而成,房屋间有檐廊,正面两侧都有门可以出入。“奠厥攸居”“凤跃鱼游”“凤竹鹤松”“千祥云集”“环溪楼”和“得月楼”等,名字都取得风雅。一家四合院内,正在做番薯粉丝。火燃得正旺,水开了,氤氲雾气中,是村民淳朴的笑脸。屋檐与柱子交接处,雕饰着狮子、貔貅、麒麟、蟾蜍等吉祥物,精雕细刻,纤毫毕现。雕花门楣、木格窗棂,自是品位不俗。我惊诧,在这深山,居然有如此精致保存完好的建筑群,也惊诧,一个曾长时较为闭塞的小村,居然有如此周密的艺术布局。这凝聚着祖先的智慧和用心,同时,也是今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投入和花费的心思。也只有这样的小村,才留得住人,而且吸引远客前来。 小村人文底蕴丰厚。文化大礼堂、艺术博物馆、李氏家庙、祠堂,规划颇有匠心。村小学后面的山坡上,有一道独立的台门,“善教初等学堂”六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1900年,李家坑村绅士李怀科就在这里创办“李氏学堂”并亲自任教。1912年又改名为“私立李家坑善教初等学堂”。村里孩子都可以免费入学,因为李家坑村专门有50亩“学田”。“承祖业克勤克俭,示子孙唯耕唯读”,这是李氏的祖训。小小的李家坑,出过不少文化名人及教育先驱。清光绪年间就走出了秀才李适庚、李启化。李适庚一脉五子相承,皆从事教育工作,李启化又名李以迓,曾任国民党教育部副部长、南京中山陵督造室主任。近代,还有李碧华、李志卿等名人。芬姐说,小村有近五百年历史。他们的祖先是李唐皇室后裔。始祖李龚荐自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从河南洛阳一路做官,直到浙江永康,后见李家坑山环水绕,景色清幽,就在这里居住。村里原有夏、徐、李三大姓氏,其中李姓居多。芬姐还说李家坑人从政的不多。我想,面对这样的秀水明山,文人墨客都思归隐,一直受山水滋养的人更没有了鸢飞戾天、经纶世务的心气,更何况有那“唯耕唯读”祖训的熏陶。 当天的小村很热闹,来了好几拨客人,不少还操着外地口音。客人手里大包小包,都是花旗芋艿、番薯粉丝、吊红、笋干、白果之类的特产。年逾古稀的老奶奶挑着吊红叫卖,一对中年夫妻在家门口拾掇着新摘的野山菊,质朴的温情在小村处处能感受到。“又一辆大巴车来了。”芬姐在那里兴奋地说。 临别,看到门楼上沙孟海先生题写的“李家坑”三字,我心中升起神圣的感觉。这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小村,一个“千万工程”中勃勃发展的现代化农村。适合怀古,适合诗意山居,适合涵养性灵。“四明八百里,物华甲东南。”在四明山中,还有多少物产丰饶的小村,正在蝶变。
|